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按钮

【光明论坛】
作者:黄朝椿(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在贵州荔波,当地将大小七孔景区与县城功能升级相结合,全方位提升城市旅游服务能力,让游客充分感受到现代城市之韵、山水交融之美、宜居宜业宜游之乐。实践证明,当自然奇观与都市文明相得益彰时,就能产生超越地理界限的吸引力。在旅游强国建设的征程上,景城融合模式不仅是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更是文明传承与创新的时代答卷。
当前,我国正加快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可以增强中国旅游在世界旅游版图上的吸引力,是中国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转变的重要举措。景城融合作为新时代旅游业发展的创新范式,通过打破景区与城市的空间壁垒、功能界限和产业隔阂,正在重塑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格局,为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提供了中国方案。
从全球知名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经验看,景城融合是现有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实现方式,成功的城市往往与其标志性景区形成共生关系。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发展指数高的地方,一般都位于都市圈层中。离城市越近,服务资源越丰富,可获得程度就越高。巴黎将塞纳河两岸的历史街区与卢浮宫、埃菲尔铁塔等景点有机串联,使城市本身成为露天博物馆;东京通过新宿、涩谷等现代商圈与浅草寺传统街区的融合,构建起多元文化体验空间。这些案例表明,当城市功能与旅游要素深度融合时,就能产生超越单一景区的综合吸引力。当城市空间被赋予旅游功能,就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广东、上海、浙江、北京等地在“服务”类指标方面均表现优良;而远离都市的很多地方,尽管自然风光优美,也难以成为旅游目的地。贵州提出依托“资源、客源、服务”三要素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其中的“服务”高度依赖于城市。
从综合效益维度考量,景城融合是实现旅游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能够显著提升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在经济效益方面,传统景区开发往往存在“门票经济”依赖症,而景城融合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价值倍增。在社会效益层面,景城融合促进了主客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浙江杭州通过西湖景区“免费开放+品质提升”战略,使景区与城市商业、文化设施形成良性互动。四川成都宽窄巷子改造工程在保留川西民居风貌的同时,植入现代文创业态,使老街焕发新生,成为文旅融合的典范。山东青岛通过建设滨海旅游绿道,将栈桥、八大关等景点与市民活动空间有机融合,既提升了游客体验,又改善了居民生活质量。这些实践都印证了景城融合模式在提升目的地整体竞争力和综合效益方面的显著成效。
从实践层面分析,景城融合更契合各地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实际,正成为各地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重要路径选择。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差异显著,单一景区模式难以满足多元化需求,景城融合模式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在历史文化名城,北京中轴线申遗工程带动老城整体保护,使故宫、天坛等景点与胡同文化、现代商业形成有机整体;在滨海城市,海南三亚通过天涯海角景区与海棠湾度假区的联动发展,构建起全时全域旅游格局。这些实践表明,景城融合能够将地方特色转化为竞争优势。当前全国已有上百个城市将景城融合纳入发展战略,形成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
展望未来,景城融合要以城市为依托,充分考虑各城市能级之间、各景点群与城市之间的自然衔接,丰富旅游产品和服务,缩短城市与景点群之间的通勤时间,让游客能便捷地在城市与景点之间穿梭,确保其在享受城市生活的同时,也能轻松探访周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通过持续深化景城融合发展,中国必将为世界旅游版图贡献更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典范,让世界通过旅游窗口感知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31日 0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