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走进昔日的抗日战场】烽烟去了,它刻下了民族的伤痛……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走进昔日的抗日战场】烽烟去了,它刻下了民族的伤痛……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01 04: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走进昔日的抗日战场】

  光明日报记者 王忠耀 张士英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走进昔日的抗日战场】烽烟去了,它刻下了民族的伤痛……

黑龙江省虎林市虎头镇的乌苏里江江滨广场。 资料照片

  日寇侵占东北后,为巩固统治,进而觊觎苏联远东,从1934年开始,修建虎头要塞。

  虎头要塞,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市虎头镇。它与苏联远东最大的军事要冲伊曼市(今达利涅列琴斯克)隔乌苏里江相望,扼制着苏联远东地区重要的交通命脉——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咽喉。它的西南方向是大片开阔的沼泽地带,形成了天然屏障。

  要塞分地上、地下两部分。地上设有观察所、地堡、射击口、通风口、反击口等,地表植被茂密,隐蔽性强,外围还建有野战工事、飞机场及铁路运输线,便于快速调动兵力。地下则是一座功能完备的“坚城”,除了总长超10公里,宽、高超3米,钢筋混凝土浇筑厚度达3米的“蜘蛛网状”隧道,指挥所、弹药库、储藏室、无线电信室、医院等设施也一应俱全。

  修筑此等规模的工事,需要耗费的人力可想而知。无数的中国老百姓、战俘被作为“特殊劳工”秘密运到了这里。“一进入工地,所有人右眼眉毛都被刮掉了,上下工途中眼睛都是蒙上的,怕有人逃跑或泄密。”幸存劳工余胜怀老人回忆。

  要塞工程量巨大,需要开凿的岩壁十分坚硬,劳工每天上工10数个小时,可吃的却是发霉的玉米面或橡子面。幸存劳工吕良玉回忆,零下30摄氏度的冬天,工棚四处漏风,一觉醒来,身边总能发现新死去的工友,鬼子的处理方式通常是直接将尸体扔进万人坑。

  曾在要塞服役的日本兵加纳传三证实,他入伍第一年就看到虎头要塞猛虎山背后,有许多暴弃于山野的劳工尸骨,正被野狼啃食。

  除了冻饿和疾病而死,毫无人性的鬼子为防止完工后离开的劳工泄露秘密,竟然将他们成批地处决。曾在要塞服役、后来成为反战作家的冈崎哲夫,在回忆录《日苏虎头决战秘录》记载了这样一幕:

  昭和18年(1943年)的某一天,由于要塞设施大体完成,俘虏劳工被集中在猛虎山西麓(猛虎谷)的洼地里,举行完工酒宴,用酒菜酬劳他们……突然,重机枪喷出了火舌,刹那间,宴会场化为血腥的屠场,到处是刺鼻的血腥味和堆积如山的尸体。

  修筑要塞过程中,究竟有多少死难的中国劳工,已无从知晓。但从下面这个故事中,足可管窥鬼子之罪行:

  新中国成立后,从要塞中死里逃生的李丛田,到附近的小白塔道北开荒。不承想,一犁下去,露出来的竟是白花花的人骨,返回来一犁,又是森森白骨……

  对于用中国劳工的累累白骨筑起的要塞,鬼子十分得意,狂妄地宣称:“当日苏爆发战争时,只要在虎头坚持3天,即可打赢。”

  苏联和抗联一直关注着要塞。苏联红军远东方面军第88独立步兵旅(东北抗联教导旅)从1941年至1945年先后有25支小分队潜回东北侦察要塞,有200多人牺牲。

  1945年7月下旬起,苏联准备对日寇发起进攻,教导旅作为先遣队被空投到东北各地。先遣队用各种方式,接近敌人营区、工事、弹药库,将地堡等目标无一遗漏地标注制成图表,送回抗联教导旅情报中心,为苏军炮兵轰炸虎头要塞提供了准确的射击位置。

  1945年8月9日,苏联远东第35集团军猝然猛攻虎头要塞,日军虽顽强抵抗,但是由于情报精准、炮火猛烈,日军节节败退。18天后,整个要塞被攻克,日军近2000人被歼,53人被俘。苏军方面,包括维诺格拉格夫少将在内的1490余名官兵为攻克虎头要塞献出了生命。而参与战斗的教导旅先遣队员,牺牲殆尽……

  战斗结束后,苏联远东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向抗联教导旅发来贺电:

  第八十八旅英勇的中国战士们,感谢你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情报,为我们远东军进攻中国东北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特别是对日本关东军戒备森严的要塞、堡垒进行的侦察和营救活动,高度体现了中国战士的优秀品格和顽强的战斗精神。我代表苏联人民感谢你们并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战争硝烟散去80周年之后,光明日报“走进昔日的抗日战场”采访组伴着《乌苏里船歌》的悠扬旋律,沿着331国道向黑龙江省虎林市虎头镇驶去。

  伴着晨光走进虎头要塞遗址,映入眼帘的是满目的苍翠。要塞残存的地上建筑,大都被蓊郁茂密的林木包围了起来,遮得严严实实。靠着指示牌,我们才得以寻到那些换气孔、交通壕、暗堡的踪迹。

  中猛虎山山顶,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碑上,那尊被4只白鸽环绕的和平女神,静静地守护着这片曾被鲜血浸染、而今已重归安宁祥和的土地。

  站在山顶向东望去,宽阔的乌苏里江尽收眼底。今年最后一个捕捞季刚刚开渔,江上渔船悠悠驶过,在波光粼粼的江面留下串串涟漪。江中心那条船上,渔老大优雅地撒出了大网,霎时,江面上扬起一片金黄,秋阳醉了,渔老大醉了……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1日 04版)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