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走笔自然】
讲述人: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总工程师 蒋洪强
在重庆市涪陵区大顺镇和渝北区大盛镇的马尾松林里,藏着一个“点绿成金”的秘密。郁郁葱葱的林子下,不见寻常灌木,却长着一朵朵撑着小伞的灵芝。这些灵芝不占良田,不用大棚,直接在修复后的树林下仿野生生长,实现了从净化土地到产出高价值产品的双重目标。
过去,这些山地林子虽然是绿色资源,但经济价值普遍不高。我们与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合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重庆交通大学等单位,构建了“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产学研协同机制,打造了从“修复环境”到“优化品质”再到“实现价值”的完整链条,通过“生态修复+林下种药”,同样的土地产生了翻倍的效益。
在涪陵大顺镇芶家湾,我们先给土壤“调理身体”,用特殊材料改善了土质,降低了有害物质活性。地变好了,灵芝才能长得好。丰收后的灵芝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仅灵芝片和孢子粉,年产值就超过600多万元,加上林下种植的其他作物和兴起的生态旅游,整个基地的年生态产品价值突破千万,比之前增加了近三成。不仅如此,这片健康的林子每年还在默默提供着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生态服务,隐形价值也不低。
在渝北大盛镇天险洞,除了优质的灵芝片和孢子粉,这里还玩出了新花样,研发出了独具特色的“灵芝咖啡”,深受市场欢迎。良好的生态和优美的环境吸引了八方游客,光文旅收入每年就有100多万元,林农的腰包越来越鼓。
按照“土壤修复—林地调控—品种选育”思路,我们让生态产品的品质有了保证——
针对重庆部分区域土壤重金属活性偏高问题,我们选用生物炭、石灰作为修复材料,通过田间试验验证其对降低土壤重金属潜在生物毒性和植物富集的效果。以2.5%的质量比将修复材料施入土壤后,材料通过表面络合、离子交换、共沉淀等作用,可显著降低镉等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同时提升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与阳离子交换量,为灵芝生长筑牢了土壤根基。
在林地调控方面,通过郁闭度控制、孢子粉收集拱棚等,调控灵芝生长的光、温、水、气条件。
在品种选育方面,为了优化品种,实现“仿野生”高品质,我们从40份灵芝菌株中筛选出适宜重庆山地松林生长的“渝芝1号”“渝芝2号”等优质菌株,并建立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在种植管理上,采用“覆土栽培+环境调控”模式确保灵芝生长环境稳定。对比大棚种植,林下灵芝展现出更优的品质与生态价值:物候期较大棚晚5天,整个生育期延长15天;菌盖横径更大,子实体更重;多糖含量整体优于大棚,产品安全性与生态属性显著提升。
从林下种药,开发灵芝片、孢子粉,再到创新开发出高附加值的“灵芝咖啡”等深加工产品,这种将种植、加工、文旅深度耦合与价值叠加的方式,显著提升了这片林地的单位产值,极大地释放了经济潜力。同时,林下空间得以综合利用,同步发展黄精、大米等林农产品,丰富了农产品供给。此外,修复后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特色林下种植景观,还带来了生态旅游与科普教育等文旅服务,将潜在的生态服务价值转化为当地的实际收益。
回过头来看,这种模式的成功,离不开产学研的紧密合作。其中,科研院所和高校负责前端技术研发和验证,企业则承担技术落地应用、规模化种植、产品深加工和市场开拓。这种协同机制有效解决了技术研发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打通了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再到消费市场的转化通道,为破解“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难题提供了经验参考。
“生态修复+林药种植”的实践表明,只有算清生态账、走对技术路、打通市场链,才能让每一片林子都成为“绿色银行”。未来,随着这种模式在更多山地林区推广应用,将有更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1日 09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