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这片绿,不只是底色更是生活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这片绿,不只是底色更是生活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01 04: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美丽中国大写意】

  光明日报记者 陈冠合 靳晓燕

  清晨的乌蒙山,雾气还未完全散去,家住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的护林员王光德踏上了巡山路。伴着松涛与鸟鸣,王光德脚步加快起来:“这片林是村里几代人接力种下的,可得守好喽。”

  作为长江和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贵州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同抓好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含绿量”提升增长“含金量”,一幅山清水秀、绿色低碳的多彩新画卷正在黔山贵水间徐徐展开。

这片绿,不只是底色更是生活

山清水秀的贵州省天柱县坌处镇清华村 新华社发

  千山万岭披绿装

  秋日时节,贵州省贵定县甘溪林场依旧绿意盎然,三位年过古稀的老人——赵思达、徐继玲、吴桂兰相约回到这片他们奉献了青春的山林,行走在郁郁葱葱的林间,感慨万千:“林场越来越绿嘞。”

  这片绿,并非天然。时光倒流半个多世纪,他们正是在这里,种下第一棵树苗,将荒山“点绿”。然而,甘溪林场也曾一度陷入“为生存而砍树”的困境。

  “这些树就像我们的子女一样,看着长大的,舍不得砍啊。”忆起当年,吴桂兰眼眶湿润。

  转机发生在2011年,贵定县将甘溪林场定为财政全额拨款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从生产销售木材转型为培育管护森林资源,职工们也从“伐木工”转变为“护林员”。

  “生态好了,游客多了,我们的收入也提高嘞。”老人们激动地说。正是这场深刻的“绿色变革”,让甘溪林场从昔日的贫困林场,蝶变为获得“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10余块“国字号”招牌的“全国十佳林场”。

  在贵州,一个个荒山披绿的故事不仅发生在茂密林间,更写在面积广大的喀斯特石漠化山区土地上。

这片绿,不只是底色更是生活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木岗镇戛陇塘村的农户在采收生姜。新华社发

  北盘江畔,椒香四溢,黔西南州贞丰县北盘江镇银洞湾村迎来新一季的丰收。摘下一串果实,村民胡明忠自豪地介绍:“我们的花椒麻味、香味俱佳,销路不愁!”

  “过去,山上光秃秃,地里粮荒荒。”曾经连片的石漠化山地,几乎“堵住”了村民的发展门路。望向身后缀满山岭的花椒树,胡明忠回忆道:“为了改善生态,大伙儿决定先种树。”

  山地能种啥树?“根系发达、枝繁叶茂的花椒树,不仅能减少水土流失,还为村里产业找到了新路。”银洞湾村党支部书记胡超祥介绍。当地经过科学论证,决定将花椒作为石漠化治理和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成功探索出石漠化治理的“顶坛模式”。

  “自从种上花椒树,美了环境,鼓了腰包。”望着往来穿梭收购花椒的车辆,胡明忠兴奋地说。目前,该村95%以上农户都种上了花椒,户均种植花椒15亩以上,户均年收入达到5万元到8万元。据贵州省科技厅石漠化治理科研组统计,该片区水土流失防治率达94%,土地石漠化治理率达92%,森林覆盖率达70%。

  今天,贵州绿色版图正不断扩大,植绿已成为全省上下共识。从2015年开始,每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贵州都会举行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义务植树活动。在全民参与植树造林的行动下,全省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的47%上升到2024年的63.3%;武陵山区“山水工程”建设全面完成,成为全球生态修复的典范。

  制度创新筑屏障

  秋风猎猎,赤水河奔流。贵州省赤水市城郊村村民向英俊驾驶着巡护艇,目光扫向河面。突然,他放缓船速,探身用长钩钩起一个顺流而下的废弃塑料桶,咧嘴笑了起来:“现在江面上这类‘大货’可不多见嘞。”

  发源于云南的赤水河,流经云贵川3省汇入长江。喝着赤水河水长大的老向,初中毕业后便像祖辈一样,跨上渔船,撒网捕鱼。回忆过往,老向眼神里闪过一丝怀念,随即黯淡下去:“后来,网越织越密,鱼却越捕越少。”

  2016年,为解决因过度捕捞等导致的赤水河鱼类减少、一些珍稀特有鱼类消失的问题,赤水河成为长江流域首条实施“十年禁渔”的一级支流。消息传来,老向的心里像揣了块石头:“除了捕鱼,我还能干啥子?”

  “可咱也得为子孙后代,留好这一江清水。”咬咬牙,老向告别了陪伴多年的老船和渔网,又凭着过硬的驾船本领,转身成了赤水河上首批渔政巡护员。

  “禁捕后的赤水河,一天一个样。”停船靠岸,老向古铜色的脸上皱纹舒展开来,“消失20多年的鳗鲡回来了,连长江鲟也重新在河里产卵孵化喽。”

  一江清水向东流的背后,是赤水河经历的一场深刻蝶变。2021年,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人大常委会同步审议通过《关于加强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的决定》和三省赤水河流域地方保护条例,成为全国首个地方流域的共同立法。贵州通过建章立制和省际联动,确保赤水河干流监测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

这片绿,不只是底色更是生活

护林员在贵州省贵阳市长坡岭国有林场测量树干。新华社发

  当秋日晨光刚爬上苗岭,贵州省剑河县南哨镇下展旦自然寨的护林员付盛景就背着箩筐上了山。接连翻过几座山头,他驻足在一棵数人合抱粗的古树下:“‘楠木王’又活过来喽!”

  2022年春节,这株有2600年树龄的“楠木王”古树曾遭到不法分子严重盗割,奄奄一息。抚摸着古树上一处方形的“伤疤”,付盛景回忆,“眼看树叶一天天往下落,抢救古树的费用还没着落。”

  抢救刻不容缓!当地检察机关选择提前介入,与法院、林业部门反复沟通,将“楠木王”古树的修复救治贯穿办案全过程,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2023年4月22日,在“楠木王”古树下,雷山县人民法院发出全国首份《古树救治令》,责令涉案人员缴纳救治修复费293890元。

  “镇里给古树名木所在地都安上了摄像头,还聘我成了‘楠木王’专职护工。”仔细清理完落叶,付盛景抬头望向古树新生的枝丫,欣慰地说:“最近一两年,再没有发现楠木被盗割的情况,大家保护珍贵树种的意识更高了。”

  今天,全方位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试验,让贵州护绿的生态屏障持续筑牢。贵州创新设立省级生态环保基金,推动出台《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跨省域横向生态补偿等多个试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创新实践等31项改革经验入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成果案例。

  护绿生金富口袋

  一场秋雨过后,贵州省黔西市永燊乡黑磨村村民陈天志又开始了例行巡林。哼起轻快的小调,他感慨道:“以前都说咱这林子是村里的‘绿色银行’,可大伙儿心里嘀咕,光存不取,钱在哪儿呢?”

  站在林边,手指着眼前的葱郁,老陈笑呵呵地说:“有了碳票,就相当于手握银行的活期存折。”2022年2月15日,编号为0000001的贵州省首张林业碳票在黔西市发行,覆盖3.3万余亩树林,陈天志家的林地包含其中。

  弯腰拍了拍粗糙的树皮,老陈继续解释道:“专家们来给树称重,算出来它们吸了多少二氧化碳,存了多少氧气。记在碳票上,就成了能生钱的数字。有企业稀罕咱们的好空气,就花真金白银来买。”

  “这存折可管用嘞。”说到兴奋处,老陈语调高了起来,掰着手指头说:“这钱能取出来,企业把碳票押给银行,立马就能贷出款来;这钱还能分红,流转的林地,每年都能拿流转费。在林下种中药材,还有务工收入嘞。”目前,毕节市已累计颁发林业碳票6张,完成碳票融资贷款4800万元,实现碳票交易23.85万元。

  一片林地,一口好空气,因一张薄薄的碳票而被激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财富。立足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贵州印发《关于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意见》,一场场关于如何度量、兑现生态价值的生动实践,正在黔贵大地的绿水青山间精彩上演。

这片绿,不只是底色更是生活

贵州充分利用光伏板下的土地种植农作物,大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带动农民增收。图为贵州金元仙水窝农业光伏电站。新华社发

  秋意渐浓,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山脚下的一家民宿里,负责人石兵权的预订电话响个不停。“这几年,梵净山生态越来越好,旅游更是没有淡季。”去年,他决定抓住旅游流量,回乡搞起民宿。

  做民宿,资金从哪儿来?“多亏梵净生态账户,解了燃眉之急。”石兵权指着前台一块醒目的授权牌,脸上洋溢着笑容。他口中的梵净生态账户,是铜仁市为加快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推出的绿色普惠金融产品。

  “保护生态、绿色经营都能换成梵净生态积分。积分越高,信用就越好,贷款提额度、降利率的空间就越大。”石兵权说,自己正是靠着这个账户的80万元信用贷款,完成了民宿生态景观改造,安装了节能设施,让游客在欣赏山水之余,体验到睡在风景里的惬意。

  在铜仁,通过发挥梵净生态账户的示范引领作用,“护绿—生金—兴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正逐步成形。中国人民银行铜仁市分行信贷科科长袁伟倩介绍,自2022年试点以来,梵净生态账户已在全市20多家银行铺开,创建账户超20万户,累计发放贷款超101.6亿元,为经营主体节约融资成本7000余万元。

  今天,不断拓宽的“两山”转化路径,正造福更多贵州群众。贵州推动赤水市、大方县、江口县、雷山县、都匀市5个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基本实现省市县三级“绿水青山”价值可量化、核算结果可比较。截至2024年末,贵州累计创建生态账户近52万户,发放生态账户专项贷195亿元,有效促进270万亩森林、茶园、绿色农作物等生态资源价值实现规模转化。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1日 09版)

[ 责编:李卓凝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