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陈姝(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明确要求。今年5月,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把党政机关要“坚持从严从简,带头过紧日子”写入遵循原则之中,为党政机关做好节约工作、防止浪费行为提供了制度支撑。然而,社会上也有一些声音,说《条例》卡得太死,让干部束手束脚,甚至还有个别人将此作为懒政、怠政和不作为的挡箭牌,把过紧日子与提升干部工作效能对立起来,这些都是对政策的误解、曲解。
正确理解和认识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紧日子到底“紧”在哪里。只要认真阅读《条例》就会发现,“紧”针对的是奢靡享乐、铺张浪费行为。比如,“严禁以培训名义进行公款宴请、公款旅游活动”“工作餐不得提供高档菜肴,不得提供香烟,不上酒”等。显而易见,这一系列规定直指弊端,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这些年来,在党中央三令五申下,铺张浪费之风得到有效遏制,但尚未彻底根除,个别党政机关仍存在大手大脚花钱、搞“面子工程”、违规建设、奢华装修楼堂馆所等问题。《条例》要求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正是坚持靶向施治,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的有力举措,目的是坚决遏制那些不必要的、非刚性的和浪费性支出。而对于正常工作经费、基本物质条件、干部薪酬待遇等刚性支出、合理支出,不能“捂紧钱包”不愿花、不敢花。一句话,该省的要省,该花的要花,才能为提高工作效能提供必要保障。
其次,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牢记初心使命的要求,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我们党始终保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持吃苦在先、享受在后。也许有人会说,现在钱袋子鼓了,还需要像过去那样艰苦朴素吗?物质生活条件极大改善,我们更应保持清醒冷静。曾有一段时间,社会上出现较为严重的奢侈浪费现象。现实中有的干部信念动摇、腐化变质,往往也是从讲求排场、贪图享乐开始的,可见节俭绝非小事小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共产党人干事创业,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党员、干部心中要时刻装着党性的尺子,践行正确政绩观,保持勤俭节约本色,想方设法把有限的资源和资金集中起来,提高效率为人民做好事、办实事。《条例》要求“勤俭办一切事业,降低公务活动成本”,最终是为了腾出更多资金用于发展所需、民生所盼。党风正则民风淳。党员、干部带头养成勤俭务实、精打细算的好作风,才能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以节约型机关建设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浓厚氛围。
再次,过紧日子并不是简单的“节衣缩食”“能砍就砍”,而是通过科学统筹财政资源,加强预算管理,有效盘活存量,努力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促进财政资金提质增效,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比如,近年来,不少部门、地方积极拓展渠道,力求实现资源集约利用、高效共享。财政部建立全国范围跨部门、跨级次、跨地区平台,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调剂共享。为进一步推进科学决策,防止管理粗放、低效无效投资造成巨大浪费,《条例》要求“优化政府投资方向和结构,加强政府投资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并明确规定对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造成公共资金、资产和资源损失浪费的应当依规依纪依法追究责任。
最后,《条例》从严从紧管理公务接待活动,从严控制各类会议活动,取消不必要的公务活动,会议能不开就不开,能合并就合并,精简规范评比达标表彰和创建示范活动,把广大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从重复开、层层开的“会海”中解放出来,从迎评迎检、材料报表中解放出来,让大家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工作,专注于干实事、做实功。这不仅不会束缚手脚,反而为一心为公、想干事会干事的干部营造了务实高效的工作氛围,有助于提升工作效能。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6日 10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