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传承红色信仰 记录时代荣光——写在第二十六个中国记者节之际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传承红色信仰 记录时代荣光——写在第二十六个中国记者节之际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09 03: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刘瑞一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踏遍河山,用镜头定格时代,用文字留住历史;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慧眼如炬,用心捕捉时代微光,用情传递人间温暖;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胸怀家国,用智慧洞察真相,用担当传递力量;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笔耕不辍,用笔墨连接大众,用报道书写春秋。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记者!

  11月8日晚,《好记者讲好故事——2025年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来自全国新闻战线的11名优秀记者讲亲历故事、谈采访过程、话内心感受,向第二十六个中国记者节献礼。

  致敬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

  铭记历史的时刻,必定被历史所铭记。2025年9月3日,一场大气磅礴的阅兵盛典不仅震撼全球,更大大激发了中华儿女的自信心、自豪感!为了让每一帧画面都成为经典,作为转播这场盛典的导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傅早笛早早便和团队扎根在训练基地,与战士们一起训练、一起打磨。“大家经历了暴晒,扛过了雨淋,细抠到秒,精准到帧。这就是‘燃’的底色,是‘米秒不差’的坚守,是‘协同一心’的担当,是我们电视人最诚挚的付出!”傅早笛目光坚定。

  旗帜是一种标志,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李小琳分享的是受阅的战旗方队广大官兵训练的点滴瞬间。在采访中,李小琳听到战士们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人就是旗,旗就是人。“在战士们心中,战旗美得耀眼,是因为当年有人高举着它,到最后一刻都没有放下;战旗重抵千钧,是因为织成它的每一根丝线都闪耀着忠诚与信仰,交织着热血和希望。”李小琳动情地说。

  为了让家乡抗日英雄的故事常讲常新,成为记者的12年来,河北省保定新闻传媒中心霍碧莹寻访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这一次,她将镜头对准了一个特殊的英雄群体——敌后办报的新闻人。“先辈们的故事里蕴藏着新闻工作者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终极答案。”霍碧莹表示。

  坚守真相

  捕捉民生光亮

  用镜头撕开黑幕,用正直守护民生。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陈正直是一名调查记者,曾多次遭遇丧心病狂的威胁。但陈正直从未退却,他深信敢于亮剑是记者的良知:“镜头带着光芒,脚步踩着地气,为百姓发声,为公正开路——这就是一个名叫正直的新闻人应有的正直!”

  11年前,李一蕾孤身一人从陕西来到西藏,从加油员成长为中国石油报记者。她扎根高原,用手中纸笔忠实记录下中国石油人的奉献与坚守:“正是这些象征温暖、光明与希望的凡人微光,共同汇聚成各民族携手迈向强国伟业的磅礴力量!”

  这个夏天,“苏超”一路“出圈”一路歌。可对于江苏省常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吕敏而言,“苏超”却成了“超级难的报道”。原来,常州队八轮比赛一球未进,成绩垫底。“我们决定开放平台素材,与网友内容共创。‘苏超’相关话题五次登顶热搜榜第一,常州独占其四。”吕敏自豪地表示,“这也让我更加明白,报道应从‘高冷独家’转向‘贴地飞行’,人民的足球期待人民的表达和共情。”

  山东广播电视台王昕萌是一名老农业记者。为了顺应新媒体浪潮,他深耕马铃薯行业,成为活跃在短视频里的“地蛋哥”。他把难懂的行业术语变成老乡们一听就懂的“土话”;老乡们在田间地头遇到的实际问题,他也能第一时间带到专家面前。“当我们真正把自己‘种’进所服务的产业,媒体的转型便不再是一句口号。”这是王昕萌来时的路,也是三农媒体在转型中的探索与印记。

  脚步追风

  讲好中国故事

  当玫瑰遇见塔克拉玛干,世界看见了中国治沙的智慧与力量。回忆起在沙漠中奔波的日子,人民日报社阿尔达克·塔巴拉克记忆犹新:“每次采访结束回到住处,我的脸上、头发里、鞋子里都是沙子,嘴里也总感觉咯吱咯吱响。但当我翻开写得满满的采访本,心里就特别踏实,我觉得这一切都值了。”

  慢火车连接乡村,传递出中国民生的温度。新华通讯社郝玉深情讲述的,就是从和田开往乌鲁木齐的公益慢火车的故事。慢火车车厢里浓浓的烟火气让郝玉感动:“新闻工作者应有的态度和使命就是要到基层去看、去听、去发现,就是要把小人物在大时代中的命运记录下来,让这些故事穿越戈壁沙漠,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温度!”

  一场救援直播牵动了万千网友的心。一位名叫小扎提的新疆小朋友因患有严重先心病命悬一线,急需转至四川救治。可小扎提的父母均是残障人士,这趟行程注定寸步难行。江西广播电视台吴忠敏在接到求助电话后,紧急向新疆、甘肃、四川的媒体同行求助。三省交警接力护航2700公里、46家媒体全程直播36小时,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式救援”的力量。

  “一粒小小的稻种从湖南出发,落地非洲,在冈比亚生根、发芽、结果,再由我带回到湖南,这是一粒‘种子’的旅程,也是一个记者的使命。”湖南日报社三湘都市报曾冠霖心中热流奔涌,“这袋米承载着连通非洲大陆的希望田野,连接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袁隆平院士毕生所求的‘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正在这一粒粒种子的旅程中变成现实。”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9日 03版)

[ 责编:李卓凝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