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浦江观察】
光明日报记者 王禹欣
热情奔放的匈牙利马扎尔民间舞、优美明快的尼泊尔传统舞、充满巴蜀风情的川剧……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大舞台上,上演着多元文化精彩交流的场景,共同绘就了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画卷。
进博会不仅是全球瞩目的经贸盛会,也为加强人文交流、促进文明互鉴提供了重要平台。在进博会上,交易的是商品与服务,交流的是文化与理念。
近年来,进博会一直在拓展和创新人文交流的形式和内容,打造沉浸式人文交流平台。本届进博会人文交流展示活动展位数57个,较上届增加9个,人文交流活动新增“魅力友城”专区;展览面积超3.8万平方米,较上届扩大近19%,为历届最高。在这里,“美食+文创”“非遗+现代”“地方+国际”的展品随处可见,成为文明对话的使者;“进博精品荟”“进博美食荟”“进博文艺荟”等特色品牌活动精彩纷呈,同样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理念交融互通。无论是来自尼泊尔的宝石手工艺品,还是来自德国斯图加特地区的优质葡萄酒,这些形态各异的商品不仅凝聚着制作者的匠心手艺,更全面展现了各地的人文之美、城市特色和民俗风情,让观众目不暇接、醉心徜徉,为各国文化开拓了广阔的传播空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以进博会为窗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更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展现出无限魅力和时代风采。在山西展厅,舞蹈《千年微笑》《宋时芳华》巧妙将云冈石窟的造像神韵与晋祠侍女像的鲜活风采融入编排,让沉睡千年的文物在舞台上“活”了起来。在山东展区,从福人楼萃取泰山、黄河等文化IP打造的“齐鲁六韵”首饰,到东阿阿胶融汇《黄帝内经》智慧推出的“随心五色茶”,老字号纷纷“华丽变身”,变成了可佩戴、可品尝的生活美学载体。这些在眼中、舌尖、耳边可以感受到的中国文化,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彰显,为进博会铺就了醇厚的文化底色。
先进技术的落地与创新玩法的涌现,更为这场文化盛宴带来了别样精彩。一方面,通过“打卡”“集章”等方式,将品牌故事、消费创新、场景体验进行串联。例如,一些场馆的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启动多维度数据分析,精准捕捉用户的消费偏好,并生成体现用户特质的纪念产品,将体验感拉满。另一方面,具身智能设备、脑机接口、人机交互体验、XR眼镜等先进设备的登场,让人们能够沉浸式体验游戏场景、近距离鉴赏历史文物,将静态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生动场景,为人们体验文化之美提供更多可能。此外,更有人形机器人乐队不间断演奏曲目,吸引观众驻足观赏,成为进博会的打卡亮点,让文化之美更具“科技范儿”。
在进博会的大舞台上,文旅产业也在着力书写促进文明互鉴的精彩篇章。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刮起“中国风”。本届进博会上,位于消费品展区的文物艺术品专区,以近1600平方米的规模,通过“保税展示交易”模式,推动全球艺术珍品从展台走向市场。中外文旅企业与相关机构联袂登场,构建“展品—商品—投资”的模式,通过精心设计的沉浸式展陈、互利共赢的战略签约以及聚焦前沿的深度论坛,一同推动全球文旅产业联动升级与深度合作。各国各地区文旅品牌间也持续加深交流,推动包括智慧景区、高端民宿、非遗创新、文创设计等形式的跨界合作,开拓覆盖商务出行、休闲度假等多种消费场景,为全球文旅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当进博会的“朋友圈”持续扩容,当贸易与文化的融合日益深化,这场盛会必将为构建更加开放、包容、多元的全球文化生态,作出越来越重要的贡献。
(光明日报上海11月8日电)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9日 0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