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进博会时间】
光明日报记者 孟歆迪 颜维琦
八年相约,当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上海,一群青年,正以他们专业的服务、青春的微笑和饱满的热情,成为这场国际盛会中最朝气蓬勃、鲜活亮眼的底色。
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共招募志愿者3865名,他们和往届进博会志愿者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小叶子”。从港澳台到五大洲,从00后新生到博士研究生,从首次体验的“萌新”到服务多届的“老将”,不同的青春故事在这里凝聚成共同的信念。这个年轻的群体践行着进博会“越办越好”的要求,更以其多元的构成、专业的素养和创新的精神,向世界展示着上海这座城市的青春活力与开放姿态。
开放之城:八方青年共赴“进博之约”
过去7年,3.4万余名“小叶子”在进博舞台以最美笑容、最佳服务,接续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赢得国内外来宾广泛赞誉。

香港志愿者为外籍展商提供引导服务。共青团上海市委供图
今年,3865名“小叶子”服务于现场引导咨询、展会注册管理、嘉宾联络接待、新闻宣传辅助、交易数据统计、信息化辅助、迎送辅助保障、行政辅助保障、医疗卫生辅助等多个岗位。
上海海洋大学的柬埔寨留学生钱力今年读大四,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第一次参与进博会,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欣喜,“做志愿者不仅能学到一些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还能交到很多朋友”。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留学生“小叶子”马珍幸,对中国的强大组织能力印象深刻,“主办方对志愿者的培训和管理都特别到位,这也让整个展会都看起来更专业、更有序了”。
在上海电机学院的77名志愿者中,活跃着2名特别的“小叶子”——基米尔和艾曼,他们分别来自俄罗斯与科摩罗,凭借多语言能力与跨文化视野,他们在进博会搭建起了中外沟通的桥梁,既为国际交流注入活力,也用自身经历讲述中国故事。
今年,上海师范大学有81位“小叶子”志愿者活跃在进博会现场。“我想让更多人了解我的家乡,也想尽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进博会的先进科技和我们国家的发展理念。”从花江峡谷到黄浦江畔,来自贵州深山的彝族学子赵从杨这条跨越千里的成长轨迹,既见证了中国年青一代借助国家发展机遇实现梦想的历程,也展现了新时代青年以智慧与行动让世界看见更立体、生动的中国故事的担当。
专业赋能:知识技能在服务中闪光
“四叶草”内,一场中法双边洽谈正在进行。
上海外国语大学志愿者张梓锐全神贯注,准确记录着双方的反馈,协助开展翻译工作。高强度的会议节奏不仅要求她及时准确捕捉关键信息,还要以礼貌得体的方式向双方传达。“当中外两方嘉宾的目光同时向我汇聚,我真切体会到这份工作的责任。”她说。
今年,志愿者服务保障组首次联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10所上海高校共同组建小语种志愿人才库,成立进博会小语种志愿者联盟。129名小语种志愿者覆盖12类语种。与此同时,首次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圆楼志愿者服务保障组指挥部设立“小语种志愿者调度中心”,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按需调派小语种志愿者,为各国参展商和采购商提供多语种服务。
在进博舞台用自身所学绽放光彩的不只有小语种志愿者,今年,上海47所高校将以往学校统一面试招录改为学院先行面试把关,择优推荐至校级再行选拔,通过进一步调动学校各级参与度,更好掌握学生个人情况、发挥个人所长。
在这些年轻的身影中,有人以专业守护生命,有人用技能传递温度。作为上海海关学院团委红十字会学生分会成员,孙艺洋总是随身携带着医疗包,穿梭于场馆为志愿者开展急救培训。她说:“每教‘小叶子’学会一个急救技能,或是看到‘小叶子’能独立应对突发情况,都很有成就感。用行动传递温暖、守护更多人,就是我这份工作的意义。”
来自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廖耀宏,不仅是组团观展岗位总负责人,还是进博会的“暖心裁缝”。他运用服装专业知识,为“小叶子”裁剪衣服,甚至巧妙融入上海非遗“顾绣”技艺。从帮助一位裤子太长的“小叶子”开始,用一针一线传递着志愿服务的细腻与温度。
成长沃土:从“四叶草”走向人生大舞台
对于许多“小叶子”而言,进博会不仅是一个发光发热的舞台,更是一堂生动的“成长课”。

“小叶子”在志愿者之家参加集体生日会。共青团上海市委供图
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尚在上海理工大学读大一的刘一鸣被那场盛会深深震撼,也产生了一个向往——成为一名进博会志愿者。功夫不负有心人,2023年第六届进博会,刘一鸣终于如愿入选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长期志愿者。2025年,她再次以第八届进博会上海会议保障组志愿者组长的身份回归,从当年的初学者,变成经验丰富的引导者。她说:“进博的锻炼让我在面对复杂任务时更加自信,也让我意识到青年志愿者精神可以延伸到更多社会实践之中。”
华东理工大学的程添逸在结束云南支教后,以“四年级小叶子”的身份重返第八届进博舞台。在他眼中,进博会不仅是志愿服务平台,更是连接山区孩子与外部世界的桥梁,“从展馆里的智能机器人到各类AI应用场景,这些鲜活的案例,都能成为云南课堂上的生动教材”。他用行动诠释着一片“小叶子”的能量足以连接山海,一份青春的坚守终将照亮未来。
2021年第四届进博会,上海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专业的大三学生刘奕洋和三位室友同时成为“小叶子”,让他们这个“阿语寝室”出了名。如今,刘奕洋成为上海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区域国别研究方向的一名研究生,正在阿尔及利亚开展为期一年的交流深造。“就是在进博会结束后,我决定选择这个研究方向。”谈及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他深有感触。
作为全球合作的大平台,进博会具备天然的育人优势。从语言能力到综合素质,从专业自信到国际视野,进博会帮助青年见世面、长才干,通过接触全球前沿业态,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逐渐建立一套“发现—锻炼—培养”的人才成长链条,铺设着年轻学子的成长路径,帮他们找到自己的人生舞台。

上海黄浦江两岸风景如画。张明伟摄/光明图片
8年来,一届届“小叶子”在进博会舞台上接续前行,用行动证明青春的力量,为国际盛会注入无限活力。开放的上海,也为这些年轻的心灵提供了拥抱世界的广阔舞台。在这场青春与进博的“双向奔赴”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成功的国际盛会,更是一个更加开放、自信的中国未来。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9日 0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