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刘静烨 翟崑(分别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
10月28日,在第28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期间,中国与东盟正式签署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升级议定书(以下简称“CAFTA 3.0”),标志着双方合作进入新阶段。
当前,全球贸易体系加速碎片化,经历着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最深刻的结构性变革,规则体系分化、地缘经济阵营化、供应链重构加速三大趋势凸显。4月2日,美国特朗普政府的“解放日”关税加速了全球贸易规则体系的分化,东盟国家也面临精准化打击,出口成本平均增长五分之一。5月20日,中国与东盟全面完成CAFTA3.0版谈判。这不是简单的自贸协定升级,而是区域国家应对贸易碎片化的系统性回应,以制度性开放回应单边主义,为构建包容性多边合作框架提供了新方案。

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一列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列车驶出德卡鲁尔站。雅万高铁是中国和印尼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旗舰项目。新华社发
主动重塑地区经济合作
当前,贸易保护主义不再是短期冲击,而是长期挑战。经合组织(OECD)今年9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8月底,美国的有效关税率从2024年的约2%升至19.5%,创1933年以来最高。此外,特朗普政府以应对所谓国家安全威胁为由,系统性实施贸易武器化策略——今年4月起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口汽车统一征收25%关税,6月起对钢铁、铝制品加征50%关税,8月起对铜制品加征50%关税。美国对东盟国家实施差异化关税政策,税率从10%到40%以上不等,对东盟国家的出口造成差异化影响。美国关税政策对东亚经济形成系统性冲击,其影响强度远超传统贸易摩擦。这种冲击通过“关税成本上升—供应链重组—增长预期下降”的链条扩散。与2018—2020年的贸易战不同,这次美国关税造成了更广泛的损害,给东亚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和区域价值链带来结构性挑战。
面对“新困局”,东亚经济体正在主动重塑地区经济合作。CAFTA1.0以货物贸易自由化为核心,CAFTA2.0聚焦服务投资便利化,CAFTA3.0则标志着东亚经济合作进入规则融合与价值链重构的新阶段。协定升级涉及9大领域,系统性应对技术封锁、标准壁垒、供应链重组等非传统贸易风险,以构建区域抗风险能力。CAFTA3.0通过制度性规则升级和战略资源协同正在重构东亚经济的竞争优势。
破解贸易战困局的三重韧性
面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与供应链重构压力,CAFTA3.0通过制度韧性、经济韧性与战略韧性的三重创新,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新范式。
一是制度韧性,以规则创新应对结构性变局。CAFTA3.0升级涉及9大领域。新增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互联互通、竞争和消费者保护、中小微企业5个领域,升级海关程序和贸易便利化、标准和技术法规与合格评定程序、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经济技术合作4个原有领域,以系统性应对全球供应链重构挑战。在全球自贸协定中,CAFTA3.0首次将供应链合作纳入单独章节,并共同作出高水平承诺,这是发展中国家主导制定高标准经贸规则的重要创新。
二是经济韧性,以市场整合构建抗风险网络。其一,加速推进区域大市场。通过推进海关“单一窗口”应用、深化智慧海关建设、落实电子认证互认等具体举措,CAFTA3.0能有效降低贸易成本、提升通关效率。在此基础上,标准互认机制进一步破除区域市场壁垒。企业无须重复开展认证即可跨区域经营,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关键行业长期存在的技术壁垒也得到系统性消除。其二,推动形成供应链韧性网络。协定明确要促进关键产品和服务自由流通,提高供应链资源配置效率,协同应对供应链中断。其三,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支持。中小微企业是区域经济韧性的重要基础。CAFTA3.0专设中小微企业章节,通过信息共享、融资支持、数字化转型帮助中小企业融入区域价值链。这种包容性增长模式为区域经济韧性提供了更加广泛坚实的基础。
三是战略韧性,以包容性合作构建韧性网络。东盟秘书长高金洪指出,全球贸易正处于关键十字路口,必须推动“开放、公平、基于规则”的全球贸易以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各方必须坚定支持开放包容,持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西方贸易协定的刚性不同,CAFTA3.0体现了包容性发展理念,注重灵活性和循序渐进的合作方式。正如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所说,中国愿与东盟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顺畅运行,为双方发展贡献力量。
为全球多边贸易体系提供支撑
CAFTA3.0的意义远不止于一份区域贸易协定,它是东亚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一次历史性重构。首先,发展中国家逐渐转为“规则创造者”。长期以来,全球贸易规则由美欧主导设计,发展中国家只能被动接受。CAFTA3.0是首次由发展中国家群体主导制定的数字经济规则体系,首次将供应链韧性上升为制度性安排,首次实现发展中国家绿色标准的区域互认。
其次,CAFTA3.0开创了区域合作新范式。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多元化的选择。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下,中国与东盟选择共同扩大“朋友圈”,为全球多边贸易体系提供新的支撑。
最后,CAFTA3.0标志着“协同发展”的亚洲世纪的到来。如果说20世纪的“雁阵模式”是日本主导的垂直分工,那么CAFTA3.0代表着21世纪“协同发展模式”的确立,它开创了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模式。中国-东盟贸易额从1991年不到80亿美元增至2024年近1万亿美元,中间品贸易占比上升到2024年的52%。
未来,中国与东盟将以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为三大抓手,推动合作从“量”向“质”跃升,并向“多边网络”升级。其一,构建区域数字治理新规则。依托CAFTA3.0数字经济章节,推动区域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形成“数字驱动、多方共治、风险可控”的区域数字生态。
其二,打造低碳转型区域合作标杆。建立碳足迹区域互认体系,对光伏、新能源汽车、储能电池等关键产品实施统一碳标签,让区域内减排成果可交易、可流通。
其三,构建抗风险区域合作网络。构建“风险预警—替代能力—区域协同”全周期供应链韧性机制,以CAFTA3.0供应链互联互通条款为核心,形成“预防—缓冲—恢复”闭环,确保区域供应链即便面临外部冲击,也能保持功能连续,并具备动态适应能力。
其四,为全球多边贸易体系提供支撑。通过制度衔接、机制协同以及能力建设,强化CAFTA3.0与RCEP的规则互补,提升区域整体的制度型开放水平。在此基础上,邀请海湾国家、拉美经济体参与亚洲供应链建构。
回望历史,每一次经济全球化进入调整期都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兴起。CAFTA3.0告诉世界:合作仍然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最优解,韧性不是孤立地保护自己,而是通过深度合作增强共同抵御风险的能力。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4日 1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