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十五五”我所思·我所盼】
造出性能更优的“感觉器官”
讲述人: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副院长 董永康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一直带着团队在光纤传感领域深耕。
很多人问我,什么是“分布式光纤传感”?我喜欢用一个比喻作答:它就像是给油气管道、高压输电线、跨海大桥等重要基础设施安上灵敏的“智慧神经”。这些“神经”能精准感知数百公里外设备设施最细微的“疼痛”和“异常”——管道的少许泄漏、桥体的过度形变、山体滑坡前岩土的悄悄位移……这样的每条“神经”,就是一根细细的光纤。
过去,这些事关生产安全命脉的“神经”一直被国外垄断,我们不得不花高价从别人手里购买。受制于人的滋味不好受。我和团队下定决心:一定要造出中国自己的、性能更优的光纤传感器!
这一努力就是10年。10年里,我们得到了国家“十三五”“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持续支持,团队成员夜以继日、埋头攻坚。实验室的灯,不知见证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仪器的调试,不知经历了多少次推倒重来……
终于,我们自主研发的设备因稳定可靠、价格合理,全面替代了进口货!那种自豪感,是获得任何奖项都无法比拟的。
“十五五”期间的科技发展,是每个科研人关注的大事。看到规划建议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倍感振奋。对照规划建议列出的重点研发领域,我们正在加紧制定团队未来5年的研究计划。
我们将目光投向“无人区”。今天,人工智能正在重塑业态,让传感器为各行各业“专业大模型”提供最实时、最精准的感知数据,成为智能世界的“感觉器官”,这是未来5年我们要实现的“总目标”。
在科学探索方面,我们期待从原始创新出发,不断实现技术突破,研发出性能更强,能满足航天、国防尖端需求的新一代光纤传感器。
在成果转化方面,期待我们由科研人员和工程师组成的“双团队”有更大用武之地,与行业结合更紧密,实现技术研发由“书架”走向“货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在团队建设方面,期待通过人才政策创新,给予青年科技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让他们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挑大梁、当主角……
我常对团队里的年轻人说,我们选择的这条路,很长、很难,但也充满了光。我们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让自己也成为一束光……
(光明日报记者张士英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4日 0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