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十五五”我所思·我所盼】
让绿色技术扎根“产业土壤”
讲述人: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 郭凯
2010年,我从国外归来入职南京工业大学。从那时起,我就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躬身“绿色化工”领域,做“顶天立地”的科研——既要在学术方面力争上游、走在国际前沿,也要服务国家发展需求,解决化工产业面临的实际问题。
在传统认知中,“化工”总和高污染相联系。能不能以微化工技术让化工过程更清洁,以生物基材料让化工产品和原料更绿色?我和团队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潜心钻研。
得益于国家、学校的鼎力支持,我们一次次“闯关”成功:升级传统工艺,让化工反应时间由十几个小时缩短至数十秒,生产能耗更低;研制绿色新材料,既能应用在铁路隧道建设、西气东输工程、海洋风电设施上,撑起国家重大工程的“骨架”,也能应用于生物医药制造、食品安全保障、绿色环保家私,服务老百姓衣食住行……
面向即将到来的“十五五”,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话说到了我的心坎里!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时刻追求的就是更高维度的创新——让科研创新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把个人所长嵌入国家所需、行业所盼、民生所愿。
为此,我们团队已多次开会商讨。大家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十五五”这5年,正是从“减碳”到“固碳”、从“替代”到“引领”的关键阶段,我们要全力推进生物基氨纶、生物基尼龙等生物基材料的产业转化,让这类绿色环保材料更多地应用在国计民生中,树立我国在生物基材料产业上的国际优势。
具体而言,我们有两个“小目标”:一是升级微化工系统,让微化工制造过程排放和能耗再降低30%以上;二是把“碳核算—交易—绿色金融”制度引入研发和示范线,使减排每一步都“算得清、改得动、投得进”。
我们还想建一批数字实验工厂,让人工智能和化工过程深度融合,实现科研更“聪明”、生产更“智慧”、产品更“智能”……
说到底,我们就想全心全意干好一件事:让实验室里“育好种”的绿色技术在产业土壤里扎下根、结出果,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光明日报记者苏雁 光明日报通讯员杨芳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4日 0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