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韩小蕙(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北京东城作协主席)
1
不知你注意到了没有,在千鸟万兽亿昆虫的庞大生命军团中,只有鹤被赋予了一个“仙”字,称作“仙鹤”,这是高贵的加冕。凤凰是百鸟之王,孔雀的知名度更高,然而鹤在人们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是神话中的主角,是天上的神灵,人类够不着,所以奉为“仙”。鹤的形象充满诗意,有着种种美好的寓意,所谓“闲云野鹤”,所谓“梅妻鹤子”,所谓“鹤发童颜”,所谓“鹤寿松龄”……这是芭蕾舞剧《鹤魂》的先天优势——在选材上就站住了,稳稳的犹如泰山石敢当。
欧洲有《天鹅湖》,中国有了《鹤魂》。
2
我也曾追“仙”,去到东北盘锦的生态园观鹤。那不是让游客打卡拍照的园子,而是一座后援站。每年春秋,南来北往的仙鹤们长途跋涉,它们累了,渴了,饿了,受伤了,飞不动了,都可去那里歇息、休憩、疗伤,待毛顺羽亮、精神抖擞了,再一飞冲天,振翅青云,向着既定目标,去追寻春暖花开、金果累累、鱼虾满舱,去完成生命的大轮回。可惜我那次去的不是时候,大队的仙子们刚飞走,园内只剩下几只毛羽零落的小鹤,有的尾巴还秃了半截,红冠子也呈现出暗色……工作人员说它们受了重伤,当年肯定是飞不走了,要接受治疗,就待在盘锦过冬了。我拿起一条小鱼递给一只比我个子还高的丹顶鹤,想给予安慰。它浑身雪白,头顶上是红与黑,细长的大腿有点瘸。它伸出树枝一样长长的喙,接过来,吞吃了,然而它的情绪依然不太高。我有点惆怅,一方面为它感伤,一方面也为没看到群鹤起舞的壮观场面,那是心中久蓄的期望。
没想到,多年来的愿望,竟然在北京天桥剧场实现了。今年9月,为纪念首演十周年,中央芭蕾舞团的舞剧《鹤魂》又一次上演。
这是一场令人震撼的仙鹤的盛会!
3
我真是孤陋寡闻,《鹤魂》十年前就公演了,我作为文化记者,竟然一无所知。查DeepSeek补课,得知这是以护鹤人徐秀娟以身殉职的事迹为蓝本,由中芭自创的主旋律大型舞剧。我立刻就想到了《红色娘子军》,当年我观看时还是黑发如瀑的青葱女儿,除了《白毛女》外没看过其他任何一出芭蕾舞剧,因此我对芭蕾舞的认识仅限于“足间舞”“革命剧”“刚劲有力”等几个词。
晚7点,京城已被一片湛蓝笼罩,永定门城楼的灯光璀璨四射,如梦如幻。进入天桥剧场,我立即被一种热烈的气氛所感染,观众充满激情,微笑着,期待着,连拄着拐杖的耄耋老人,脚步都似乎变得轻盈。于是,我的期望值也跟着拉升了。
拿到介绍演出的小册子,上面有这样一段话:“德国《世界报》的标题为‘世界最好的芭蕾舞’,对演出进行了大篇幅报道。《世界青年报》评论称:‘芭蕾艺术的未来属于中国!’”
如此高的评价,让我的心情有些复杂。
中芭成立于1959年,已经走过66年历程。当年,我任职的光明日报社在虎坊桥办公,中芭大楼就在离报社一箭之遥的后街上。60多年来,中芭引进排演了《天鹅湖》《堂·吉诃德》《吉赛尔》《卡门》《奥涅金》等大量世界经典名剧,自创了《红色娘子军》《祝福》《黄河》《牡丹亭》《红楼梦》等一大批极具鲜明中国特色的精品剧,一直在探索古典与现代、民族与世界完美融合的中国芭蕾发展之路。
不消说,中芭还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芭蕾艺术家。记得小时候,我家楼下一位如花似玉的邻家大姐,就是中芭的演员,我在天桥剧场看过她出演的《红色娘子军》。而今,时代如天空中的流云急遽变幻,新一代人,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们,还能像前几辈的芭蕾人那样吃得苦中苦地练功,还能达到前辈们的专业精神和艺术水准吗?
说实在的,我心里直打鼓。
4
大幕终于揭开了,谜底像清晨的迷雾,一层层地褪去。
第一幕《毕业舞会》,一开场就把人带入氛围。从舞台视频、背景、装置、道具,到演员服装、饰品等等,完完全全保留了古典芭蕾舞范儿。又看群舞、三人舞、双人舞、男女主角单人舞,无论是基础的半蹲、全蹲、擦地、小踢腿、小弹腿、大踢腿、击打、控制,还是高难度的挥鞭转、大跳、阿拉贝斯克、连续空转、柴郡猫式托举,一招一式,都编入舞蹈之中。更难得的是,在这些标准的范式中,还鲜明地加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比如群舞中融入华夏民族舞风格,单人舞、双人舞中掺入中华杂技的某些优美动作;男女主角的服饰完全是中国的,大方得体,没有违和感;舞台道具如芦苇的移动等,亦是中式的呈现,自然流畅,浑然天成……脱胎于欧洲古典芭蕾模子,琢磨成为一尊晶莹剔透的玉观音,西风东渐,红了东方半个天。
最令人欣喜的,是时代性。芭蕾出世数百年了,不能老是《天鹅湖》《睡美人》;芭蕾登陆中国,也不能停留在《红色娘子军》《白毛女》。《鹤魂》再一次大胆突破古典藩篱,嵌入当代中国的精神要素,推崇牺牲个人小我的献身精神,张扬公而忘私的时代风貌,讴歌中华劳动者的淳朴、善良、勤劳、敬业,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想。观此剧,首先是一次灵魂的洗礼、精神上的升华。
5
演员们的表演,也必须说一说。
无论是主要演员,还是成长中的年轻演员,让我感到欣喜的,首先不是舞技本身,而是他们的精神面貌。一张张青春的脸上,洋溢着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青出于蓝,鹤鸣于九皋,鲲鹏翱翔于高天。
翩翩起舞的小姑娘,轻盈得仿佛一片雪花、一根羽毛、一滴瀑布水珠、一朵白莲,飘洒,飞扬,绽放,灿然,柔弱无骨又水滴石穿。
小伙子们则一次次让我想到李小龙。芭蕾功夫中体现着中国功夫,浑厚,沉稳,力量,阳刚,像滚滚黄河一样滔滔奔腾。
就连参演的中芭舞蹈学校的小演员们,也认真地把一只只小仙鹤表现得惟妙惟肖。
于是,我们看见了美——令人心尖儿打颤的大美:
芦苇,山色,水波……
云霞,晨岚,天光……
校园,舞步,歌唱……
一切都是那么清新,一切都是那么纯净,处处洋溢着青春,处处漫溢着晨曦。
也许那是歌儿,也许那是鸟啼。最嘹亮的是那一声声鹤鸣,是那湖畔的鹤语。
“孔鸟飞而送迎兮,腾群鹤于瑶光。”绽开于西方的芭蕾,讲述着中国的故事,将人类生与死的哲学,将世界的美学与历史,拓宽了现实的深度,开掘了无限的广度,推向了时代的高度。
琴声悠悠,流水悠悠,歌声低回。鹤立在清浅的水边,望着洁白的云,奋翮振羽。天空是那么蓝,为何不振翅云端?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一边观看《鹤魂》,一边想起崔颢的千古名诗《黄鹤楼》,心中波澜起伏。
是的,坐在北京天桥剧场二楼的红色座椅上,俯瞰舞台上跃跃灼灼的青春之华,看中国故事,品中国叙事,感觉民族文化的血液在世界艺术的血管里澎湃着,荡漾着。烛光里的鹤魂,把我的心送往诗和远方……
6
演出结束了。
大幕徐徐拉上,又拉开;又拉上,又拉开。掌声一阵掠过一阵,一阵高过一阵,欢呼声此起彼伏。观众像被钉在座位上,谁都舍不得离开。少顷,他们又涌到大厅,排起弯弯曲曲的长龙,等待演员们签名。
久久,回过神来,一步三回头,踱出剧场。夜色中,勤劳的商家依然在营业,招牌灯箱发出亮眼的光芒,屋内人影憧憧。
先生一直犹豫着是否来看演出,最后勉强跟我来了。这时他忽然开口,说了令我难忘的两句话:
“真好,比《天鹅湖》还好,《天鹅湖》里还有令人厌恶的黑天鹅,《鹤魂》是一片明亮。”
“幸亏来了,观此剧,一辈子都幸运!”

插图:荣池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4日 1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