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沸腾的水花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沸腾的水花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14 05: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诗意中国】

  作者:羌人六(青年作家)

  “两岸的山看得见不会碰头,两河的水看不见也会合流。”造访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的宜宾,我的脑海里很自然地冒出流传于岷江上游的这句话。

  宜宾,旧称“僰道”“戎州”“叙州府”。叙州府,这个名字颇有意味。金沙江、岷江双向奔赴,在此合流交汇,便是“叙”。两条大江合二为一的宜宾,被称作“万里长江第一城”。

  前往合江门的途中,透过车窗望着扑面而来的景致,心情随之生动起来。时值九月,这里还难觅秋天的影子。无论城市还是田园乡村,依然草木葱茏,生机勃勃。宜宾这座与水密切相关的城市,在季节的更替中“老”得慢一些,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

  来到合江门,在江边凭栏远眺,但见烟雨朦胧中,来自青海的金沙江和来自岷山腹地的岷江逶迤而来,在此合流,携手开启了漫长旅途。当地渔政部门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实施以来,宜宾的生态越来越好。难怪,江边隐约可见大鱼小鱼游来游去。据说,此时还没到鱼群洄游的时节,过阵子,野生鱼将成群结队而来,红嘴鸥也会飞到这里过冬。到合江门赏鸥、看鱼,已经成为宜宾人的休闲时尚。身边,有人将一小块面包投入江中,水面一下子沸腾起来,水花四溅。

  告别合江门,动身前往长宁,参观农业农村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基地。“长江鲟、白鲟、胭脂鱼……”念着这些鱼的名字,仿佛在读一部关于生命、生态的大书。据介绍,目前全国计有19尾长江鲟原种,18尾在宜宾。这些年,为了恢复长江鲟的种群,每年都会向长江放归大量的鱼苗、鱼种。望着鱼池里人工繁育的各类珍稀鱼苗,我心心念念的是众人反复提及的长江白鲟。

  作为长江特有物种,素有“中国淡水鱼之王”之称,亦被专家学者誉为“水中大熊猫”的白鲟,如今已然绝迹。宜宾的渔民中,历来就有“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得不像样”的说法,“腊子”指长江鲟,“象”为白鲟,“黄排”则是胭脂鱼。时间回溯到2003年1月24日,有渔民在宜宾南溪江段误捕了一条体长3.52米、体重160公斤的白鲟,一位参与救助的工作人员曾如此描述:“微红光亮的吻像长长的鼻子,足有一米多长,它的背部呈青灰色,局部带有梅花状斑点,通体油光水滑。”被救助后,这条白鲟放归长江,从此消失在长江母亲的怀抱之中。一晃眼,二十多年过去了,世间再未有人亲眼见过白鲟亮丽的身影。

  白鲟,真的灭绝了吗?我宁愿相信这个古老的族群只是暂时消失于流水深处,或许某一天,会出现奇迹。

  我们搭乘渔政巡护船体验巡防工作。岸上看着静水流深的江水,实际上非常湍急,巨大的漩涡、水花和涟漪堪称壮观。两位巡护员向我们分享他们这些年参与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巡护工作的点滴。此前,两人家里祖祖辈辈都是长江渔民,凭靠打鱼维持生计。从捕鱼到退捕,再到如今全职参与禁捕工作,多少长江渔民经历过这样的身份转换,不得而知。“不能捕鱼,我失落了很久。我从小在水边长大,哪个河段有哪些鱼我都清清楚楚。我就像江里的鱼,一辈子都离不开水。退捕上岸那几年,长江里的鱼已经很少了。当上巡护员后,头一年长江其实还没有多少鱼的踪影,第二年就能看到很多鱼苗,第三年鱼就有两三寸长了……看到这些,我就有了信心。”这些拉家常的话语平白质朴,没有修辞,让人感受到发自肺腑的真诚和深深的自豪。

  不远处,水面忽然沸腾起来,江面上扬起高高的水花,继而化作一个个涟漪。我屏住呼吸,仿佛在期待奇迹的降临。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4日 15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