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母亲茶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母亲茶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14 05: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傅惠钧(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爱喝茶,不可一日无茶。早中晚各一壶。近年来甚至临睡前还要泡上淡淡的一壶,夜间醒来,可以啜上一口。这已是一种习惯,若是哪天不想喝茶了,一定是身有不适。孙女因此给我起了个绰号“茶人”。

  喝茶的习惯,是母亲助我养成的。自打记事起,母亲采茶、制茶,以茶待客的画面,便深深地印在脑海里。老家台岩,地处仙霞岭余脉的金华南山深处,白沙溪源头之一。肥实的土地、充沛的雨水、适宜的气候、缭绕的云雾,滋养出味道独特的茶。每年清明时节,新芽一冒尖儿,母亲便在自家屋旁石桥头的茶树上,一芽一芽地采摘。最初,一天不过采下几两,至多斤把。到了晚上,炒青、揉搓、生炉、烘焙,第二天便能喝上新茶了。记忆中,爷爷总是第一个泡上,喝得突突响,那享受的神情,让我好奇、神往。长大了些,每逢新茶制好,我也会尝试着泡一小撮。慢慢地,我也喜欢上了喝茶。

  母亲采的茶,除了家人喝以外,主要是用来招待客人。家中来客了或是村里的长辈来闲坐,母亲总要泡上一杯茶,这是家传的待客之道。有时,远道来的客人情不自禁地称赞“好茶”,母亲便会包上一小包,让他带走。来金华工作后的几十年里,我和弟弟喝的茶,都是母亲亲手采制的。我的茶量比较大,开始一年五六斤,后来增至十来斤。那一包细而又细的“白毛尖”,母亲需要几天才能凑足。茶叶制好后,她便立即托人给我寄来,为的是让我尽早尝到这一年的新茶。在中国这个茶的国度,可谓好茶如云,我也喝过不少名茶,但总觉得母亲茶是最好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母亲为客人泡茶时,也会给我泡一杯。工作之后,每次回老家,母亲也总会在第一时间端上一杯茶,几十年来,一直如此。有时因忙于家务,没来得及泡上,她总要说一句:“钧,我连茶都没有给你泡。”如今回想起来,音犹在耳。

  母亲是全乡闻名的采茶、制茶能手。母亲采茶速度快,而且她采的茶,一朵是一朵,不会把叶芽儿采碎,也不会夹带老叶。母亲不无骄傲地告诉我,她曾作为公社的代表,参加县里的采茶竞赛,夺得了头奖。母亲年轻时就担任村里的妇女主任,多年来,村集体的采茶、制茶都是由母亲组织进行的。她的制茶技术很好,可谓没有头衔的技术师。

  制茶的关键是把握好火候。炒青时,火太猛,手太慢,便会炒焦,而火力不足,又会炒不透,或者炒黄了,这样的茶叶泡出的颜色和味儿都不正。因此,每年炒青,母亲总要亲自上手。母亲炒青总是徒手,她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从不怕烫着。烘焙,也要把握火候,开始时火力要猛,翻动要勤,不然就会闷黄,半干后,火力便要逐渐减弱,翻动不能太勤,否则就焦了,碎了。这个环节,母亲也总要亲自把关。当年供销社收购,母亲带领大家采制的茶叶,评价等级总是最高的。

  母亲最后一次为我采茶,是她老人家85岁时,2015年5月10日母亲节这一天——或许你会感到不解,这都立夏之后了,已过了采茶的时节。那年,母亲已行动不便,住在城里的养老院。一开春,她便念念叨叨,说要上山给我采茶。我劝慰道:“你现在走路已经不稳,上山会有危险的。”可是过了谷雨,母亲又跟我提起,我只好再劝。过了立夏,在母亲节这一天的午前,我去养老院看望她老人家,她再次提出要进山。她说:“钧,今年不采茶,也许永远都不能为你采了。”正是这句话,让我没法不带母亲进山,尽管已经过了采茶季。父亲不放心,也一起去。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我把二老送到了石桥头外的茶山上,终于了却了母亲的心愿。

  如今,我再也喝不到母亲茶了。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4日 15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