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深挖单产潜力,中国饭碗咱端得牢!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深挖单产潜力,中国饭碗咱端得牢!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14 05: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磅礴力量·“十四五”铿锵印记】

深挖单产潜力,中国饭碗咱端得牢!

——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成效显著

光明日报记者 陈晨

  “不是小规模增产,是208.02万亩玉米平均亩产1018.25公斤!实现了200万亩规模的‘吨粮田’,不容易!”尽管已过去快一个月,但一想起内蒙古通辽市整市推进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测产结果公布时的场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专家指导组组长李少昆仍难掩激动。

  刚刚过去的秋收时节,田间地头忙碌的除了农户,还有不少测产的专家。于是,一个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从希望的田野上传来——

  平均亩产达310.5公斤!诞生于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建设乡新兴村大豆千亩示范田的这一数字,标志着黑龙江极早熟区大豆单产提升取得突破性进展;

  整体同比提升5%至8%!宁夏引黄灌区、扬黄灌区和南部山区三大生态区的集中连片示范区玉米大面积单产水平取得新突破;

  单产达720公斤/亩,比上年增产140公斤/亩!安徽省广德市誓节镇红应村千亩示范方的水稻“那叫一个争气”!

  …………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瞄准单产这一关键变量,“十四五”时期,我国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启动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良”深度融合。2024年,全国粮食亩产394.7公斤,比“十三五”末提高12.5公斤。“十四五”这几年,单产对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超60%,有些年份超过80%。

  当一块块良田、一粒粒良种、一台台良机、一种种良法融合聚力,当农业新质生产力落地田间、广袤原野焕发着满满的科技范儿,中国饭碗,咱端得牢!

深挖单产潜力,中国饭碗咱端得牢!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镇四港村农民驾驶收割机抢收水稻。新华社发

  良田+良种,聚焦“两个要害”集中发力

  “今年不错!我种的500亩小麦平均亩产有1300斤左右,比去年高!”说起夏收时冬小麦的收成,河北省馆陶县柴堡镇樊堡村种粮大户许延岭的脸上泛出笑意。

  这单产提升是咋做到的?记者话音刚落,眼前这位种粮“老把式”便指向刚播完冬小麦还透着泥土香的地块。

  “现在种粮,科技手段多着咧!有高产品种,有智慧农机,不过老话讲‘万物土中生’,再智能的东西它要‘大显身手’,首先离不开好地块!你看,我这可是高标准农田!”许延岭略带一丝骄傲地告诉记者,过去浇地费水费力,现在地头就有阀门,排灌沟渠一眼望不到头,还铺设了浅埋滴灌节水管,轻省得很!

  还不止这些!说话间,许延岭掏出手机熟练地打开一个应用程序:“点点手机,就能远程控制浅埋滴灌系统的开关,调节灌溉时间和流量,你说现在种地神不神?”

  还有更“神”的——如今很多高标准农田布满各种“眼线”。“我们在高标准农田布设的有土壤墒情监测、气象监测、病菌孢子监测、虫情监测等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当前苗情,并利用专业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后自动生成结果,或辅助生成精准的农事操作建议,以指导对应农田的负责人及时进行灌溉、施肥、杀虫等作业。”馆陶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苏云说。

  许延岭感受到的“轻省”,也被越来越多农户感受到。放眼全国,从白山黑水到南海之滨,从西北边陲到中原腹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高标准农田越来越常见,“十四五”期间,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与此同时,我国大力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十四五”期间累计保护黑土地超过4亿亩次,支持重点县实施酸化耕地治理720多万亩次,治理后土壤的产能提升约10%。

  抓住了耕地这个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还要握紧种子这个农业的“芯片”。“十四五”期间,我国育成一批生产急需的重大品种,选育出优质高产水稻、节水抗病小麦、机收籽粒玉米、高油高产大豆等急需品种,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95%,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良机+良法,“充满智慧”的粮食生产更高效

  安徽涡阳县店集镇种粮大户宋来宝心定了不少。前几天,趁着土壤墒情适宜,他驾驶着精量播种机把冬小麦种下了。

  “播种机加带了北斗导航系统,可以自动规划路线,还能连续作业,一天播两百亩地不成问题。我这块地原来得播2天左右,现在6个小时就全都把小麦抢种下去了。”宋来宝告诉记者,精量播种机最大的好处就是下种均匀、深浅一致,每亩地的播种量能精准把控,使小麦出苗率能达到95%以上,可以早出苗、出齐苗、出壮苗。

  配套北斗导航的联合收割机、无人植保机成为寻常物件;6行打包采棉机、高速插秧机等国内品牌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升;6~15坡度丘陵山地拖拉机、油麦兼用精量播种机、油菜移栽机等丘陵农机部署一线;300马力级混合动力拖拉机、设施嫁接机器人等开始小范围试用……“十四五”期间,我国开展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一批智能农机装备标志性产品相继取得突破。2024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5.6%,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98%、89%、92%,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效率大大提升。

  除了“充满智慧”的农机,还要有“充满智慧”的种植方法。

  看着李少昆展示的玉米地照片,记者脱口而出:“种得很密!”

  “不错!玉米单产提升,密植是核心,不过密植并不是简单增加株数,这里面的门道多着呢!”李少昆告诉记者,“我们采用宽窄行合理密植配套水肥一体化种植,简单来说,就是把传统的60厘米行距调整为宽行80厘米、窄行40厘米交替的形式,在窄行间铺设滴灌带,既保证密植通风透光,又节省一半的滴灌带用量。水肥滴灌给玉米‘打点滴’,精准地提供营养,再在拔节时喷洒玉米生长调节剂,控制穗下高度,使茎秆增粗,增强抗倒伏能力。”

  李少昆介绍,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是一套多目标综合解决方案。针对大幅度增密可能带来的倒伏、空秆、早衰、抗性减弱等问题,团队准备了土地精细耕整、种子精准包衣、导航单粒精播、滴灌水肥一体化、精准化控与病虫草害防控、机械精准收获等“组合拳”。

  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良”深度融合,特别是集成推广像合理密植、精量播种、一喷多促、水肥一体化等关键技术,是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的重要内容。今年,我国在702个县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努力把试验田里的高产转化为更多大田里的生产力,实现均衡增产。

深挖单产潜力,中国饭碗咱端得牢!

农民在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店子镇刘耿村整理刚收获的玉米。新华社发

  政策+服务,为增产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前段时间,秋收正忙,通辽市科尔沁区钱家店镇前西艾力村不少农户却当起了“甩手掌柜”。

  “有合作社替他们忙!他们不用操心!我们联合社联合镇上42个村创办老黄牛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打造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从种到销’的全程托管服务。”汇民盛丰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马忠臣介绍说,北斗导航精量播种机可以保障苗齐苗匀,无人机统防统治能实现病虫害精准防控,智能收割机高效完成籽粒直收……以前散户种地愁种不好,现在联合社靠“耕、种、防、收”全程智能化管理带动小农户玉米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既稳了产量又省了心。

  持续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为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提供有力保障,这样的实践并不鲜见。

  浙江着力打造以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为核心功能的现代农事综合服务,实现“育、耕、种、管、收、销”一体化的全流程服务,集成式服务亩均产量和作业质量同步提升,并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此外,现代农事服务进一步向加工、品牌、销售等环节延伸,不仅促进粮油生产提质增效,也拓展了产业增值和农民增收的新空间。山东济宁打造“济时雨”“汶农服”等农服品牌,探索“服务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多种服务模式,推动农田“优质、集中、连片”,通过规模化服务,增强对小农户的辐射带动力度,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1845万亩次,主粮作物托管服务覆盖面积70%以上,亩均增产30至80公斤。

  据统计,全国有110多万个经营性服务主体,2024年服务面积超过22.9亿亩次。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有力促进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有服务助力,还有政策护航。“十四五”期间,围绕粮食安全,我国健全补贴、价格、保险“三位一体”支持政策体系,稳定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连续5年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早籼稻最低收购价,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实现全国全面覆盖,以稳定农民种粮收益、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为单产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4日 05版)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