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专家视点】
作者:程国强(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院院长)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是一项长期性系统工程。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久久为功,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系统观念,全面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统筹抓好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不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健全责任机制。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推动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明确各地保面积、保产量、提质量责任。完善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机制,突出耕地保护、单产提升等关键指标,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激发各地重农抓粮的主动性。加大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力度,实施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完善产粮大县奖补政策,中央预算内投资向粮食主产区倾斜,让主产区抓粮不吃亏、有干劲,从根本上巩固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基础。
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提高政策效能。保障农民种粮收益,是稳定粮食生产的核心。要强化价格、补贴、保险政策支持和协同。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切实发挥最低收购价保本兜底作用,既稳定农民收益预期,又有效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范围,确保农民种粮有利可图、生产有积极性。提高政策效能,增强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经营主体分类施策,推动政策资源向重点品种和薄弱环节倾斜。完善农产品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在适度进口弥补国内缺口的同时,统筹进口管理和农业产业安全保障,防止过度进口冲击国内生产和农民利益。
推进大面积单产提升,挖掘增产潜力。在耕地资源硬约束下,提升单产是突破增产瓶颈的关键路径。要着力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聚焦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作物,集成推广高产技术模式,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分品种分区域优化生产布局。巩固主产区优势,挖掘潜力区产能,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加快形成与资源环境相匹配的生产格局。强化科技支撑和示范带动。开展高产创建和绿色攻关,推广节水节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全面适应并应对极端天气多发重发趋势,健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升抗旱防洪除涝能力,增强农业生产韧性和稳定性。
强化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夯实产能根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必须强化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生态有改善。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耕地数量稳定、用途可控。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补上灌溉排水、地力提升、田间道路等方面的短板,打造“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良田,逐步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加强黑土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利用,推行有机肥还田、轮作休耕等举措,稳步提升耕地质量。
加快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培育新质生产力。以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培育新质生产力,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持续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根本支撑和战略引擎。要推进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新品种。加快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聚焦智能农机、丘陵山区小型机械等应用短板,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智能化水平。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4日 0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