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论坛】
作者:倪好(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协同育人,优化高校布局、分类推进改革、统筹学科设置。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做好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也是引导高校分类发展的重要前提。
近年来,为提升高等教育的人才竞争力与科技支撑力,不少高校宣布撤销一些专业,同时也增设不少新专业。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国家在推进高校专业调整方面决心、力度之大,可见一斑。
高校专业的集中调整,着眼于服务建设教育强国的需要,着眼于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如华南理工大学新设智能海洋装备专业,海南大学新增生物育种科学专业,都是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行业紧缺人才,发挥人才链对产业链创新链的赋能作用。同时,高校专业的大幅调整也着眼于精准对接社会供需,回应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期待。我们看到,有些传统专业或存在课程体系陈旧、落后于市场需求、与产业需求匹配程度低等问题;近年来也有部分高校在绿色低碳、数字法治、体育康养等关键领域布局相关专业,既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密切相关,也体现出跨学科色彩和交叉融合特征。
高校专业的“加”与“减”、“调”或“并”,只是高校专业建设的开始。加快推进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步伐,必须回归理性、集中资源、突出优势,在内容建设方面提质增效,如此才能免于新设专业未来陷入撤销或预警的窘境。
当前,从顶层设计上优化调整高校学科专业,坚持宏观布局、规范管理、质量为要、动态调整是重点,同时也须给予地方整体统筹和高校充分自主的权利。从全球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来看,学科专业的边界正逐渐弱化,跨学科、超学科与交叉学科正在成为知识生产与创新的主要模式,在专业教育基础上如何培养学生解决跨领域复杂问题的能力,从而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需要,还面临不少新的挑战。教育部门应指导高校做好后续计划,无论是新增专业也好,调整专业学制也好,都得做好相关配套工作,避免“穿新鞋走老路”。高校设置新专业或者调整旧专业,不应简单跟风,更不能受“冷门热门”等舆论的裹挟,而是应立足自身特色,整合优势资源,在不同的赛道上争优创先。
高校专业建设练好“内功”,离不开强化课程设置、提升师资水平、完善专业实践、促进国际合作等实现路径。未来,高校应改进教风、学风和作风,推动更多“金课”“金教材”涌现;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亟待提升,产教协同培育“新质人才”的模式还有待探索。同时,无论是高校的管理者还是师生,都不应该将专业视为知识和能力的“围栏”。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质量保障是高校专业建设的生命线。数据显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60%,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4846万人,因而确保教育质量提升更显重要。高校除了完善以自我评估、发展战略规划为主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外,还应该吸纳政府、用人单位、行业企业、学生、媒体等多元利益群体共同参与评价,积极参与院校认证、专业认证和国际评估等外部质量保障活动。
学科与专业,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关键点,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期待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给予高校专业建设更多的理解与支持,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4日 0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