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时评】
作者:王晓兵(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教授)
2024年,220多万场“村字号”文体活动在乡村火热开展,农民文体活动参与率超七成,这不仅是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更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动缩影。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发布的《全国“村字号”文体活动情况报告》向我们敞开了观察新时代乡村实践的重要窗口:“村字号”所承载的不仅是乡土的欢庆,更是乡村打造可持续发展品牌的生动实践与重要机遇。
“村字号”的兴起植根于深厚的乡土文化土壤。庙会节庆、民俗表演、农事竞技等乡村文化活动承载着乡村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进入新时代,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与数字技术普及,这些传统活动焕发新生。贵州、广西等地兴起的“村BA”“村超”等,在新媒体助力下突破地域限制,成为全国性文化品牌,甚至走向世界舞台。“村字号”出圈,标志着乡村文化正从“别人来展示”变成“自己主动说”,如陕西安康“村歌”大赛中,农民用方言歌唱新生活,亮出各自绝活,展现文化自信。“村字号”还将农民的日常生活“节日”化。如把赶大集等传统民俗活动编入节目单,把打谷子、种庄稼等农事场景转化为艺术表演,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此外,“村字号”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农具”突破地域限制,将乡土元素转化为易传播的符号,实时传递现场感,成为出圈的流量密码。
热潮已掀起,但如何让这份火热不止于一时,而是转化为乡村长远发展的持久动力?如何让“村字号”从一个现象级文化IP,成长为可持续的区域公用品牌?
这需要深度挖掘当地独特的资源和文化,“村字号”文化活动正是源于农民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如贵州“村BA”最初是村民自发组织的篮球赛,没有专业场地和商业包装,却凭借纯粹的体育精神与淳朴的乡土情怀打动民众。这份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真诚与朴实,正是区域公用品牌最宝贵的根基。因此,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鼓励基层创新,乡土品牌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平台放大”是区域公用品牌传播的关键环节。数字时代,短视频、直播等平台连接起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通过这些平台,“村字号”突破地域限制,进入更广泛的公众视野。平台算法的个性化推荐不仅将“村字号”文化精准推送给目标群众,还能带动当地特色产品销售和旅游推广。这些都为品牌价值的实现创造了条件。未来,须进一步加强数字技术在乡村的应用,帮助农民用好新媒体平台,讲好乡村品牌故事。
在“村字号”凭借自身魅力赢得市场关注后,政府应积极引导,做好相关服务工作。其重点在于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为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保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的交通、通信、接待等条件,提升品牌的承载能力;建立规范的品牌管理制度,保护好品牌形象和知识产权。同时,政府还应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良性互动格局。
展望前路,让“村字号”招牌越来越亮,须立足当地的资源禀赋,发挥平台的传播优势和政府的引导作用,形成多方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借助区域公用品牌的溢出效应,既能提高农户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又能带动邻近地区发展,从而有效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力量。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4日 0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