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张健(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云南大学教授)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国际传播能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应对国际舆论挑战、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强调“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对进一步提升中华文明传播效能提出明确要求。面向“十五五”,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着力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加快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1 发挥国际传播多主体联动作用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国际传播格局和国际话语场域面临深刻调整。必须进一步“完善国际传播体制机制,创新传播载体和方式,加强重点基地建设,增强主流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形成对外传播合力,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国际传播顶层设计。党的领导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根本保证,是推动对外传播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党中央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要将党的领导贯穿于对外传播工作的全过程各领域,把好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确保对外传播工作行稳致远。结合世界发展大势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加强国际传播顶层设计,推动对外传播领域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更具时代性、针对性、创造性,把我们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人力优势、发展优势、文化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际传播优势。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不断提升中国话语说服力和国际舆论影响力。
发挥媒体和企业作用,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媒体和企业是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宣介中国主张、传递中国价值、传播中华文化的桥梁纽带。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深化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增强主流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全面提升国际话语权,扩展国际传播空间。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品牌,鼓励更多文化企业和优秀文化产品走向世界,使依托产品传播的价值理念更大限度地为国外民众所了解与认同,在文化融通与经济协作中,推动对外传播工作向纵深发展。
彰显地方优势特色,释放国际传播效能。在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的背景下,要充分发挥地方优势特色,依托基层实践释放国际传播效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开展工作,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各地要有效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城市国际名片,不断开拓国际视野、对接国际标准、优化国际服务,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吸引更多外国友人感悟中国山川之美、文化之美,打造“经济—文化—旅游”相贯通的传播链条。结合区位优势,加强资源统合,打破地域藩篱,探索建立辐射周边区域的国际传播中心,扩大国际传播覆盖面。
2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话语权决定主动权,国际话语权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建议》提出,“全面提升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呈现中国理念和中国立场,以中国话语推动全球议题创设。
凝练文明标识,塑造中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要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打造具有象征性、代表性的中华文化符号,向世界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蕴含中国精神、体现中国理念的优秀文化。同时,着眼于中国在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广泛宣传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标识性概念、原创性观点。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对于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提升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矢志不渝谋复兴的辉煌历程、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取向、胸怀世界的责任担当;要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讲述中华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历史趋势;要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讲述中国如何独立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为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在讲好中国故事中更加有力地发出中国声音,进一步增强对外传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弘扬中国价值,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生成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根植于中华文化丰厚土壤,丰富于中国社会实践探索。例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协和万邦”的国际观为应对全球治理挑战提供了经验镜鉴,“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为消弭不同文明之间的分歧提供了重要参考,“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为推动人类道德精神的提升提供了价值指引。要大力弘扬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意义的共同价值,以融通古今中外的新概念、新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为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解决贡献智慧方案,使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中国价值观念在世界舞台焕发光彩。
3 不断拓宽对外传播的方式渠道
深化人文交流,拓宽对外传播渠道。在全球格局深刻变革的当下,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已然成为增进各国友谊、促进世界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推动更多富有历史文化底蕴、反映当代中国生活、具备国际文化视野的作品走出国门。”要构建涵盖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的多层次合作机制,拓展覆盖教育、科技、体育、文化等类别的多元化合作领域,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增进国家间的理解与信任。通过举办中外科学家论坛、承办重要国际赛事、互办文化年等方式,达成一致性的交往共识,不断提升对外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树立受众思维,促进民心相通。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在国际传播领域,必须树立受众思维,开展宽领域、多层级的民心相通活动,不断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贴合不同区域实际,制定差异化方案;结合不同国家状况,进行精准化传播;契合不同群体需求,推进分众化表达。立足不同区域和国家的历史传统、社会状况,建立分类别、分层次的传播方式。聚焦和平发展、民主法治、环境保护等全人类共同议题,寻求共同利益诉求,打破对外传播壁垒。以不同群体在生活中的切身感受、现实境遇和共同期许为切入点和落脚点,采用相应的叙事方式和载体方式,增强对外传播的亲和力。
强化科技赋能,探索对外传播新形式。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迅猛发展,要不断强化互联网思维,掌握数智时代对外传播新特点,探索更加多样化的对外传播方式和渠道。借助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手段,盘活数字资源,以数字化、网络化新型业态发展助力对外传播。不断丰富对外传播的内容供给,推进渠道平台、方式手段等全面创新,通过新形式、新手段、新途径全方位展现中国形象。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4日 0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