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扎根中国大地”的教育应答——评《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机制研究》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扎根中国大地”的教育应答——评《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机制研究》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15 05: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李静美(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在城镇化背景下,城乡义务教育面临着多重挑战,破解此局,亟须推进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由东北师范大学邬志辉教授领衔完成的研究成果《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机制研究》,以深刻的理论洞察与扎实的实证研究,系统回应了这一时代议题。研究团队秉持“扎根中国大地”的研究立场,先后深入全国10余个省份的城乡地区,开展大规模田野调查,累计投入280余人次,忠实记录并系统分析了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真实图景。全书内容不仅来源于中国实践,并尝试生成富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学术概念和理论体系。全书亮点纷呈,其中结合理论与实践、统筹城市与农村的内容体系尤为突出。

“扎根中国大地”的教育应答——评《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机制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机制研究》 邬志辉 等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

  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城市学龄人口过密化、乡村学龄人口过疏化等情况。该书以“学龄人口流动”为线索,统筹考量人口流入区与流出区教育问题,构建了“理论透视篇-城市挑战篇-县域挑战篇”内容框架,既完整展现城镇化进程中义务教育的整体性问题,又精准剖析不同场域的特殊性矛盾。“理论透视篇”奠定了坚实的学理根基,系统阐释了中国城镇化的实践逻辑及其与义务教育的互动机制。认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教育与城镇化相互适应与协调,关键要破解三大核心命题:一是如何配置教育资源以适应人口分布的新变化,二是如何提升义务教育品质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新需求,三是如何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以实现社会公平的理想夙愿。“城市挑战篇”聚焦学龄人口涌入城市带来的教育治理难题,深入分析了优质资源供给与学龄人口增长不匹配、教育空间分布与入学需求失衡、户籍制度壁垒与随迁子女平等就学权利冲突等多重矛盾。该书系统梳理研究了城市义务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实践,提出了治理大城市义务教育不平等(空间不平等、升学身份不平等、融入文化不平等)的机制创新方向,构建了农民工子女城市义务教育就学保障机制与城市纳民学校(民工子弟学校)发展路径,为破解大城市教育治理困境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方案。“县域挑战篇”直面城镇化进程中县域教育面临的三重挑战,即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存续与发展、乡镇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与提升、县城学校“大班额”问题的遏制与治理。书中除重点研究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挑战优势与发展机制、乡镇寄宿制学校的发展困境与改革策略、县城学校大班额的形成机理与化解机制外,还系统探讨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难题与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实境况与关爱等机制。

  围绕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机制问题,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学术概念和学术观点,譬如城镇化“集聚”与“筛选”机制,“产城人教”实践模式,“个人城市性”,以及“城市性重塑”“城市教育空间、身份与机会不平等”“城市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是中国自主教育学知识体系构建的一次有益探索。例如,在城镇化研究基础上,提出“义务教育城镇化”概念,即在城镇学校上学的学龄人口占义务教育总学龄人口的比例。在城镇化背景下,重点指进城务工农民携带义务教育阶段子女进城读书的比例。大量适龄随迁子女进入城市,引发了城市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问题,对此,该书构建了多维度的大城市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总体而言,《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机制研究》是一部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学术力作。它是作者团队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科研理念的生动体现,切实回应了国家战略需求与教育实践难题。该书不仅对破解人口变动下教育资源配置难题有现实指导意义,而且对新时代构建中国自主教育学知识体系有方法启示意义,堪称教育研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力作。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5日 12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