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时时可放歌 处处皆舞台——四川成都大力发展音乐产业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时时可放歌 处处皆舞台——四川成都大力发展音乐产业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19 05: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周洪双 李晓东

  周六傍晚,华灯初上,四川成都玉林路的吉他如约奏响。来自五湖四海的歌手尽情放歌,《那就这样吧》《西海情歌》等耳熟能详的歌曲陆续唱响,乐迷们在跟唱和欢呼中度过了又一个过瘾的民谣之夜。

  这是2025玉林路民谣音乐季的寻常一夜。9月29日晚,一年一度的玉林路民谣音乐季在玉林三巷民谣里广场拉开帷幕。融合民谣演出、产业发言、亮点发布与全场互动的开幕式,点燃了为期3个月的城市音乐狂欢。

  近段时间,“我在玉林写民谣”“我在玉林唱民谣”“我在玉林听民谣”三大板块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演出、日日有氛围”的高密度内容排布,营造了“时时可放歌、处处皆舞台”的氛围,推动市民从聆听者转变为民谣的创作者、传唱者与分享者。

  “成都浓厚的音乐氛围不仅在玉林路的小酒馆,更在普通群众身边!”退休后到成都定居的叶德贵,一安顿下来就加入了社区合唱团。他与众多合唱爱好者一道,在原有合唱团的基础上成立四川天府新区银铃之声合唱团,邀请专业教师指导,有计划地开展训练。合唱团的演唱技巧、基本技能和艺术素养迅速提升,逐渐形成一种优雅和谐的演唱风格,在不少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在日前举行的2025年成都乡村合唱季总决赛上,银铃之声合唱团以一首悠扬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压轴登场,为历时半年多的合唱季活动画下了圆满的句号。

  2025年成都乡村合唱季于今年4月启动,吸引了全市17个涉农区(市)县的120余支群众合唱团、近万名群众参与。这些合唱团经过多轮晋级赛比拼,最终20支优秀合唱团站上了总决赛的舞台。

  有的合唱团将稻浪翻滚的田园景致、邻里相睦的日常烟火融入旋律,用滚烫热忱传递对故土的眷恋;有的以质朴无华的演绎,彰显新时代村民昂扬向上的文化自信;更有孩童用稚嫩嗓音,将丰收的喜悦与纯粹的乡土情怀唱得格外动人。他们以动听的歌喉描绘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为成都“音乐之都”建设注入鲜活动能。

  “我们组建合唱团的时候,报名热线电话都打‘爆’了!”成都温江区金韵青年合唱团负责人胡倩也在人员选拔过程中真正感受到“高手在民间”,体会到成都深厚的音乐底蕴。她说:“在这次比赛之后,我们考虑保留合唱团,开展常态化排练和演出,为音乐爱好者提供更好的舞台。”

  “大家在比赛中唱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唱出了发自内心的幸福感、获得感,让我们看到了成都音乐的多元魅力!”大赛评委马薇说,成都乡村音乐季扎根本乡本土,实现城市与乡村联动,融合了专业性和群众性,涌现出大量的原创作品。

  马薇说,成都以多种方式经常性举办这样的群众性音乐活动,为民间音乐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同时,中国音乐金钟奖、金芙蓉音乐比赛等彰显行业高度的专业音乐赛事越来越多,让成都在建设“音乐之都”的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大赛评委、四川交响乐团歌剧合唱中心副主任刘栩佑表示,专业与大众并非对立,而是相互滋养、共同成长。从专业院团的殿堂演出到乡村田野的合唱盛会,从顶尖音乐家的艺术创作到普通群众的放声高歌,成都的音乐氛围愈发浓厚,彰显了“音乐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理念。

  近年来,成都持续加大音乐产业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推动音乐与文创、旅游、科技等产业深度融合,持续擦亮中国音乐金钟奖、“蓉城之秋”成都国际音乐季等高水准音乐名片,打造“音乐+文旅”特色消费场景,全面提升城市音乐品牌影响力。

  截至目前,成都已建成108个专业演艺场馆,每百万人拥有量达5.8个,构成了国内领先的演艺设施网络。今年1至9月,成都举办5000人以上的大型演唱会92场,吸引观众136.9万人次,实现票房收入7.09亿元,稳居全国演艺市场“第一梯队”。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9日 10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