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时评】
作者:李思辉(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的科技教育提出了要求和展望。《意见》明确指出,不得简单以考试等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片面评价,防止功利化倾向和加重师生负担。
从社会心态上看,人们一方面对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抱有期待,另一方面也有担忧——“加强”是不是意味着要增加师生的负担、学校的负担、经费的负担?《意见》明确了“加强”而不“增负”的原则,契合了学校、老师、学生及家长的期盼。
“加强”而不“增负”,看起来是一个悖论,实际上是可以实现的。其一,此次的“加强”指向的并不是教师教学工作量、学生课业负担的简单增加,而是一种对此前科学教育的规范、补充和完善。当前,一些中小学校科技教育方面,还需进一步培养专业师资、丰富实践场所、加强课程资源。《意见》的发布和实施,有望从制度层面优化和提升科学教育教材。更充沛的教育资源供给,有望发挥为基层中小学“减负”的作用。
其二,“加强”并不意味着增加学习强度、考试压力以及考核负担,“不得简单以考试等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片面评价,防止功利化倾向和加重师生负担”等禁止性规定,宣告了简单粗暴考核方式的“不合规”。把“禁止”抵在前面,为的是给“倡导”以更多空间——《意见》对小学低年级重在通过生活化、游戏化情境,点燃和呵护好奇心;初中阶段聚焦真实问题解决,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高中阶段鼓励学生接触科技前沿,进行实验探究和工程实践,系统掌握科研方法等相关内容,有望实现教育加“量”不加“负”。
其三,科学教育“加强”而不“增负”的原则,一旦得到落实、取得积极效果,对于其他方面教育的减负和优化都将发挥很好的示范作用。近些年,除了传统课程外,越来越多不同方面的教育内容走进校园。传统文化进校园、法治教育进校园、环保宣传进校园、禁毒教育进校园,防溺水、防震减灾、防煤气中毒、食品安全、道路交通安全、防诈骗等进课堂,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教育都很重要,都应该加强,但中小学生学习时间、学习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如果只强调“重要性”“必要性”,而不考虑“容量问题”和可操作性,就很可能沦为形式,徒增负担。
因此,“加强”的同时,也应思考更多。比如,“加强”是否达到了“补短板”的作用;再比如,在“加强”这方面教育的同时,是不是也应淘汰那些已跟不上时代的内容。中小学校不是个筐,不能以“从娃娃抓起”的名义胡乱往里面装。真正有效的“加强”,应是在厘清教育本质、尊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做“加法”时精准聚焦核心,做“减法”时果断剥离冗余,让教育资源向关键领域集中,让学生在轻负高效的环境中实现全面发展。
未来,更要不断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更加重视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此次《意见》贯穿的“加强”而不“增负”的原则,显然是对“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这一指示精神的贯彻,是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把这样清醒的《意见》尽快落到实处,是公众的期待。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9日 0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