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深切凝视人的精神世界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深切凝视人的精神世界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19 05: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近作速览】

  短篇小说《永不抵达的信》(刊发于《芳草》2025年第5期)

深切凝视人的精神世界

陈婉清(《芳草》杂志编辑)

  王威廉的《永不抵达的信》构建了一座承载着记忆、爱情与自我救赎的文字迷宫。作者通过充满个人特质的思辨气质与诗性语言,完成一次对当代人精神世界的深切凝视,以及重建意义和价值支点的勇敢尝试。

  这封信,既是女主人公“我”写给旧爱王然的独白,也是一场与自我的漫长对话。作者将“写信”这一行为本身,塑造为一种“对时空的唯一反抗”。在即时通信已经非常普遍的当下,选择写信这样的原始方式,试图在时间的线性洪流中打捞记忆的晶体,从而为情感寻找“精神的容器”。

  作者并未停留在伤感的爱情故事层面,而是将个人的情感嵌入更广阔的时代图景之中。手机卖场、工厂流水线、人工智能诗歌展等富有当代性的场景,不仅是人物活动的背景,更是科技迭代、社会变迁作用于个体生命的直接现场。

  小说的思想价值,在于作者勇敢地直面“逃避”的复杂性。事实上,主人公的两次离开,并非源于简单的懦弱或无情,而是她意识到自己无法提供也无法承受传统意义上的“幸福”。于是,她对所谓的“安逸”保持警惕。当她为孩子们创作绘本《爱跳舞的小海葵》时,终于找到与自我、与世界的和解方式。借小海葵之口,她写道:“我们不要觉得缝隙很狭小,实际上,那是光进来的门。”这份自省,标志着她的精神历程从自我的沉溺走向对他者的关怀。她终于明白,真正的传奇并非固守于完美的刹那,而是在破碎与流动之中,依然拥有“在裂缝中开花”的勇气,保持向阳生长的姿态。作品用诗意的温情告诉读者,或许所有真正的抵达都存在于“永不抵达”的书写之中,在那无限接近的努力里,我们照见了自身的存在,并终于学会与不完美的自我温柔和解。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9日 13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