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罗丽(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日前,第十八届文华剧目奖正式揭晓,涵盖戏曲、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杂技剧等多种舞台艺术形式的15部佳作脱颖而出。获奖名单看似品类多样,实则蕴含着清晰的评选逻辑——在“十年参评期”新赛制背景下,能否坚守“为人民创作”的初心、以市场思维构建良性演出生态、体现“十年磨一戏”的精品意识,成为作品能否经受时间与专业检验的核心标尺。

婺剧《三打白骨精》剧照 资料图片
都是深深扎根生活、回应人民精神需求的诚意之作
艺术作品若想拥有持久生命力,终究要回应人民大众的精神需求,创作出契合观众审美、能引发情感共鸣的作品,让观众真心爱看。本届文华奖的获奖作品,无一不在回应“为谁而作”这一核心命题,在题材选择与价值表达上,它们与人民大众情感同频共振,以直抵人心的力量赢得观众广泛喜爱。
全本昆剧《牡丹亭》恪守“只删不改”的改编原则,完整还原55出情节,打破了长期以来以《回生》为界的“半部叙事”局限。那些曾被遮蔽的关键内容,如《劝农》中展现民生百态的市井图景、《虏谍》里折射家国危机的战乱阴影,皆在全本呈现中重焕光彩。这一复原让杜柳爱情脱离了悬浮想象,使其扎根于具体的社会土壤,从私人化的情感抒发,升华为反思社会现实、叩问人性价值的厚重表达,显著提升了经典文本的社会意义与当代启示价值,实现了经典与大众的对话,让欣赏品位持续升高的当代观众面对《牡丹亭》这样的老故事依然饶有兴味。
舞剧《红楼梦》跳出复古窠臼,聚焦现代观众的情感体验。花葬一场,十二钗褪去古典华服、换上简约现代服饰,在兼具贵族地位象征与墓碑隐喻的高凳装置上,以表达挣扎感的现代舞语言,将封建礼教对人的禁锢与规训具象化,剧作思想就此升华,观众对于封建社会女性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哀叹与惋惜。舞台上的红楼儿女,既有古典文学赋予的雅致风骨,又带着当代年轻人能共情的炽热与迷茫:他们对爱情的执着、对自由的向往、对既定命运的抗争,即便跨越三百年时空,依然能精准击中观众内心。有观众在社交平台留言,说看演出时会和剧中人物一同屏息流泪,可见作品情感传达沁透人心。
如果说传统题材作品多以当代视角重构经典,现实题材作品则直面时代课题,书写人民精神风貌。话剧《烟火人间》的动人之处,在于其从生活肌理中自然生长的真实感。那些复刻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岛里院的细节,从斑驳墙皮到晾衣绳上的海带,瞬间便将观众拉入回忆。作品通过劳模杨老十、锅炉工秦师傅等普通人物的柴米油盐,将大时代的变迁轨迹悄然融入日常琐碎,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恰如其分地印证了老百姓的故事永远最动人的创作真理。主创团队以诸多邻里互助的温情片段,生动勾勒出中国人骨子里的仁爱与敦厚,让观众在细微处感受到人情的温度,观演时总会随剧情或会心一笑,或默默拭泪。
无论是传统经典的当代转译,还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本届获奖作品之所以获得观众认可,究其原因正是创作者始终把“创作观众爱看的戏”放在首位。真正的艺术经典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象牙塔之作,而是深深扎根人民、回应人民精神需求的诚意之作。

舞剧《醒·狮》剧照 资料图片
百场演出起步、与数百万观众互动,广受市场好评
长期以来,部分舞台作品存在“为评奖而创作”的倾向,未能真正面向演出市场。舞台演出既是艺术作品,也是文艺产品。为强化舞台创作的产业思维、构建舞台演出的良性循环,本届文华奖明确要求参评作品年均演出场次需超过十场,同时鼓励作品开展常态化演出,这一举措清晰传递出对艺术作品可持续影响力的关注,以及对市场检验的重视。本届获奖作品无一不具有丰富的演出实践,它们用实际行动证明,舞台艺术的生命力在于演出,在于与观众不断的现场互动与情感交流。
舞剧《醒·狮》以非遗醒狮为核心,同时融合南拳、木鱼说唱,借三元里抗英的历史背景,将岭南精神与家国情怀相连。首演七年多来,凭借震撼的舞蹈编排、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在全国巡演超300场,覆盖全国30多个城市,甚至有观众累计观看达31遍。这份巡演热度的背后,是观众以票房投票给予的正向反馈,无不印证着作品的市场号召力,以及院团强烈的“走市场”“做产品”意识。2022年7月,该剧原计划在成都的线下演出因疫情取消,院团灵机一动,转而以1元公益票价进行线上直播,这场直播意外吸引了超400万人次云端观看,相当于2000场线下演出的观众人次。《醒·狮》由此跳出传统舞剧的小众圈层,突破地域限制,被更多不同地区的观众熟知和喜爱。此后,院团借助短视频推送高台舞狮等高难度片段、演员幕后训练花絮,引发年轻群体自发传播,让舞剧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口碑与热度的裂变式增长,由此吸引了更多观众走进剧场。
儿童剧《猫神在故宫》自2023年底首演以来,在不到两年时间里走遍全国30余个市、区、县,演出近170场。票房口碑的双丰收,不仅印证了儿童剧的市场潜力,更彰显了创作团队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团队策划时,明确要将故宫等传统文化IP转化为儿童可感可体验的舞台形式,让400年故宫历史在童话框架中变得轻盈,又以文物守护的情节为剧作注入史诗分量,塑造作品质感。《猫神在故宫》的演出实践,并不是刻意迎合的流量追逐,而是在洞察市场需求的前提下,让传统文化走出博物馆、走上舞台、走近观众、走进市场,成为可以生长的文化产品。

儿童剧《猫神在故宫》剧照 资料图片
将首演时间拓宽至10年内,鼓励“十年磨一戏”的精品意识
本届文华奖最引人注目的改革,是将参评剧目首演时间拓宽至10年内。这一调整旨在鼓励“十年磨一戏”的精品意识,引导创作者摆脱急功近利浮躁心态,回归艺术创作本质规律。
演出是作品最好的试金石,观众反馈与场地限制倒逼作品完成一次次迭代,不断打磨。歌剧《尘埃落定》自2018年首演起,推出过中版、小版、音乐会版等多种形式进行演出。在校园巡演中,团队发现年轻观众对魔幻现实主义的相关情节接受度有限,遂在之后版本中弱化超现实元素,强化奴隶解放的主题表达,将尾声的载歌载舞改为合唱形式,以听觉冲击力凸显自由到来的震撼。在为文华奖冲刺的修改打磨中,主创团队在咏叹调高潮处强化管弦乐、灯光与肢体的协同,让二少爷的内心崩溃更具感染力;乐队成员逐一校准音节,群众演员反复调整站位,连唱词咬字的轻重、动作幅度的大小都苛求极致。那些在创排中埋下的伏笔、在巡演中吸收的养分,最终在这一刻凝聚成可听、可感、可共鸣的艺术力量。
经典需经千磨万改。婺剧《三打白骨精》以“大改近十次、小改近百次”的创作历程,印证了艺术生长的真理。该剧在全国巡演过程中持续收集观众反馈,针对剧情节奏、表演细节进行反复打磨调整,让作品在时间的考验中不断精进完善。为让武功功底扎实的演员楼胜所饰演的唐僧形象真正立住,主创团队历经三版人物方案的深度打磨:最初方案想让唐僧以文戏为主、武戏点缀,却与婺剧“武戏见长”的剧种特色相悖;第二版方案虽强化武戏,又丢失了僧人应有的温润气质;最终版方案确定“文小生身段、关生台步、老生手势”的融合范式。这一设计既让楼胜能在白骨精追捕的戏份中流畅展现颠步、滚翻跌摔、360度飞旋转体卧鱼等高难度技巧,又完整保留戏曲程式美感,更赋予唐僧角色全新的个性张力。这种“边演边改、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正是对艺术规律的坚守,也是回归长期主义创作理念的生动体现。
舞剧《醒・狮》是本次获奖剧目中少有的第二次参评作品,该剧首演于2018年,在15部获奖剧目中首演时间最早。2019年,《醒・狮》曾与文华奖失之交臂,如今在本届奖项评审条件调整后荣膺殊荣。看似偶然,实则是评奖机制变革下的必然结果。《醒・狮》的获奖,不仅是对往昔遗憾的弥补,更是对在艺术创新与本体坚守上持之以恒、不断打磨的剧目的肯定。七年间,演员们的表演在时光中沉淀:饰演龙少的依力凡将生活阅历融入角色,让富家少爷的傲慢与觉醒更具层次感;饰演阿醒的庞冠宇在历经百场演出后愈发松弛,以更真实的肢体语言传递“尚武止戈”的领悟。
好戏要打磨,舞台艺术的创作尤需遵循时间淬炼的规律,急功近利的速成只会让作品失了舞台的质感与温度。唯有尊重创作规律,用足够的时间打磨细节、沉淀情感,把观众的掌声与建议化作作品精进的养分,才能让作品在一次次推敲中愈发精湛,最终呈现出经得起观众检验、留得下历史印记的精品。
这些获奖作品用实践回答了“为谁而作,为谁而演”,用坚守诠释了长期主义的创作态度,用市场展现了舞台艺术的无限可能。文华奖的赛制改革,不仅让更多优质作品脱颖而出,更传递出鲜明的价值导向:舞台艺术的发展需要扎根人民、坚守初心,需要耐心打磨、精益求精,需要开放包容、鼓励创新。在这些作品的引领下,相信会有更多创作者沉下心,推出更多经得起历史、人民和市场检验的精品力作。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9日 1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