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影视锐评】
作者:张成(中国艺术报主任记者)
在即时互动中捕捉公众情绪,已成为影视微评论引发情感共鸣的重要方式。作为网络空间中典型的微评论,弹幕凭借其开放、即时和强互动的特点,正不断重塑人们参与影视作品讨论的方式。它们在点评作品之外,还致力于与观众建立情感联结。
一段段弹幕文字如同封装特定情感与文化记忆的“胶囊”,其触发机制与被理解的程度,高度依赖于参与者之间共享的认知语库与集体经验。电视剧《潜伏》中的台词“峨眉峰,颇具浪漫主义气质啊”的传播与运用,便是例证。这句表面褒扬、实则讽刺的台词,已变为弹幕语境里触发复杂情绪的网络“名梗”。当影视作品中出现表面赞赏实则试探讽刺的对话,或正反角色机锋暗藏、言语交锋的场面时,这条弹幕便如“接头暗号”般飘过屏幕,吸引“懂行”观众的注意力。这种基于共享经验的符号化互动,充分体现了弹幕在实现情感联结与文化传播上的独特功能。
弹幕还善于营造强烈的情感共鸣场。一些弹幕本身语义简单,却能在密集出现时形成排山倒海般的情感冲击力。比如近期,大家纷纷重温抗战影视经典作品,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那句标志性的台词“开炮”被网友做成弹幕,在该剧片头铺满屏幕。这一现象,与当下年轻人流行的“痛包”文化共享着相似的情感逻辑。“痛包”作为一种网络亚文化,指使用者将大量喜爱的角色徽章或装饰铺满包袋,以此直观外放地宣示自己的情感。和奥运冠军全红婵在比赛间隙展示别满徽章的“痛包”一样,满屏的弹幕,也是通过视觉或语言的密集重复,表达一种强烈而纯粹的热爱。它们都以“铺满”为形式,将内在的情感化为可被看见、被感知的共同行为,完成从个人情感到群体共鸣的传递。
经常发表弹幕的观众,往往也是作品最积极的解读者。他们通过挖掘细节、考据背景、钻研情节,拓展了自己所喜爱作品的阐释空间,也因投入大量时间与心力,不断强化自身与作品之间的情感联结。即便面对作品中的疏漏,他们也常能以幽默视角将其转化为新的情感纽带。例如,19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因考据严谨、制作精良,被观众誉为“摄影师扛着摄像机,穿越回东汉末年所拍”。然而,剧中“赤壁之战”一幕,却意外出现穿帮镜头,摄影师的身影清晰入镜。对此,网络受众不仅未加苛责,反而顺势调侃:“果然是穿越回去拍的,连摄像师都入镜了。”在这种持续互动、彼此激发的评论氛围中,一种幽默包容的“次生情感”得以生成、渲染并沉淀。观众不执念于完美,反而以轻松的姿态将瑕疵转化为认同感。这既是当代观众与作品之间建立新型关系的体现,也是弹幕文化具有情感感召力的印证。
正是基于弹幕所展现出的强烈互动性与独特情感感召力,有的视频平台引入AI互动,以技术之力进一步拓宽影视评论的边界,使其逐渐承载起一种新型的“电子陪伴”功能。这种技术背后,是一套基于深度学习的情感交互逻辑:AI通过分析海量人类影评数据,不断模仿并生成具有“个性化”色彩的表达方式,试图实现从机械应答到拟人互动、从信息传递到情感陪伴的跨越。具体而言,这些AI账号深耕影视垂类内容,自动生成弹幕,与观众展开实时互动。如某平台曾试水通过AI弹幕,主动设置评论话题,精准契合画面内容,引发观众共鸣。
这种“电子陪伴”现象,源于新媒介与社群文化共同塑造的“数据库消费”环境。在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数码原住民们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想象模式,他们常常把影视故事中的各种元素抽离出来,当成可供社群共享的情感符号。这些符号被不断引用、组合与再创作,共同滋养着弹幕、二创等互动实践中的集体情感。情感符号持续流通,也催生了用户对新型互动关系的期待。尽管大部分AI评论账号明确标注由AI生成,用户却仍期待与它们互动。这正是因为其围绕“角色设定”营造的想象:有的走“萌系”治愈路线,有的淘气搞怪,有的扮演“互联网嘴替”,能说出用户心声。这种人格化设计能在用户需要情感支持时提供共情,成为一种稳定而及时的情感陪伴。用户在意的是AI是否具备足够的“活人感”,即情感表达和互动的真实性。
但弹幕影视微评论所营造的“电子陪伴”背后潜藏的深度模式化与情感程式化风险,也不容忽视。尤其是AI生成的影视评论,本质上是基于大数据模型的“情感计算”,即对海量人类语言风格和情感模式的学习与模仿。当评论这一本应由人类思辨产生的思想火花,被简化为可批量生产的情绪快消品时,我们应当警惕其可能带来的伪造共情的幻觉问题。同样,弹幕互动中高度依赖“梗文化”与群体记忆的符号化表达,虽能迅速凝聚情感,却也可能在重复与狂欢中,削弱对作品深度解读与多样批评的公共空间。
因此,我们对待技术还是要保持审慎态度,通过多维引导与规范,使影视微评论发挥积极正向的价值。比如,可以强化技术伦理与平台责任,推动弹幕影视微评论从“情感模仿”走向“价值共建”。平台在开发与应用AI评论工具和审核评论工具时,要避免算法过度迎合情绪化、浅表化表达。也可设置“深度解读”类评论专区,鼓励对作品主题、艺术手法等的多角度探讨。还可以鼓励“人机协同”下的微评论生态创新。让AI承担基础性、重复性的互动任务,如挖掘背景资料、提示细节伏笔,而人类则专注于具有原创性与思辨性的评论生产,拓宽评论的深度与广度。两者形成互补,弹幕这样的影视微评论才能更好地激发思考、滋养文化,实现其助力情感联结与文化传播的长期价值。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9日 1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