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磅礴力量·“十四五”铿锵印记】
光明日报记者 詹媛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全国科普经费筹集额累计超215亿元,全国科技馆和科学技术类博物馆共计1779个,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从2020年的10.56%跃升至2024年的15.37%。一系列数据背后,是科普活动覆盖城乡、科技资源下沉基层的生动实践,是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刻体现。
科普法治化建设迈入新阶段
2024年岁末,一项事关科普工作的里程碑事件落定:施行逾二十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完成首次重大修订。这部诞生于世纪之初、开创世界先河的科普法典,在新时代焕发新生,为新阶段科普工作提供更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新法修订,恰逢其时!”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说,“新科普法最大的亮点是让科普工作的战略地位更凸显,参与主体更多元,科协组织的‘主引擎’责任更清晰,科普活动的载体形式更接地气!”在他看来,新法将科普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求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这为科普事业根深叶茂、行稳致远,浇筑了最坚实的法治基石。”
依据新法,举办多年的全国科普日“升级”为全国科普月。今年9月,首届全国科普月盛大启幕。线上线下交融,城市乡村联动,超50万场科普活动在各地火热开展,编织出一幅覆盖全国、跨越各年龄层的壮阔科普盛景,让公众随时随地感受科技魅力、感知“未来已来”。

前沿科技走入百姓身边,让公众身临其境,感受高科技成果。中国科协供图
新修订的科普法,将温情投向“银发群体”。首次将开放大学、老年大学、老年科技大学等机构纳入法律框架,并鼓励经验丰富的老年科技工作者“退而不休”,在科普舞台上继续发光发热。“这一举措不仅彰显了对老年人的深切关怀,更为构建‘从摇篮到摇椅’全生命周期科普教育体系提供了法律保障。”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科协原副主席齐让由衷感叹,“在今后的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中‘银龄科普’有了更广阔的天地!”
互联网浪潮奔涌,科普形态正经历颠覆性变革,网络空间已成为科普创作与传播的新沃土、新舞台!对此,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王春法深有感触。他指出,在新法指引下,深入探索多元化、沉浸式的科普新形态有了法律保障,在社会各界携手之下,科学传播的“网”会撒得更广、收得更实。
尤为引人瞩目的是,新法首次明确“鼓励社会力量依法设立科普奖项”。“设立科普奖项,就是向全社会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科普,已是科技创新的新热土、新赛道,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与资源汇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技大学研究员王挺说。
谈及科普法治化建设,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丛斌说:“科普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国民素质提升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石。科普法通过制度性安排,让科普工作在国家创新版图中赢得了与其战略价值相匹配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夯实基础

首个全国科普月,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曹全梁(左一)在中国科技馆为青少年讲解“磁控仿水母软体机器人”。中国科协供图
“十四五”期间,北京围绕青少年、老年人、产业工人等五大重点人群,实施科学素养提升行动,覆盖超过16亿人次;六大重点工程已推动30万场活动落地。北京市民的公众科学素养持续提升,连续3年居全国首位。“从‘一日聚焦’的集中性、短期性宣传模式,迈入‘全月深耕’的常态化、延续性服务新阶段,‘碎片化传播’‘短期化效应’等难题被打破,这为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筑牢公民科学素质根基。”北京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说。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走到公众面前——上海科技节的“科学家走红毯”活动已成为品牌项目,每年都有数十位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在聚光灯下接受公众的敬意。“科研机构和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应该承担起科普的责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主任郭寅龙说,“通过科普,我们可以培养更多人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激发出更多创新的种子在小朋友和大朋友心中生根发芽。”
科技企业也成为科普事业生力军。多家互联网平台开设科普专区,人工智能公司开发科普应用,内容创作者生产优质科普产品。“这是一种良性循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培养了潜在用户群。”王挺说。
“十四五”期间,科普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各地因地制宜开展的特色科普活动,真正打通了科学传播的“最后一公里”。
中国科技馆启动了文化润疆系列科普行动,为新疆各族群众带去科学剧目、科普大篷车、科普微视频等科普惠民礼包,助力新疆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其中《华夏之光——文明的烛火》沉浸式舞台剧在乌鲁木齐多次演出,以“科学+文化+艺术”的创新形式,通过宋代水运仪象台与当代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的跨时空叙事,诠释科学精神的传承,让公众体验“人在剧中游”的沉浸式场景。
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张广庙镇第一小学科学课教师张建涛,在大别山北麓撒下科学的种子。为让科学课堂变得丰富有趣,张建涛自学理论知识,借助网络学习制作教具,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水火箭”“空气炮”“无人机”……越来越多的科学实验被他搬到课堂上,在回答学生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中,传递科学知识。
广州市科协开展了银龄人工智能学堂、健康义诊、生活关爱等特色活动。科普中国特聘专家、广东省科学院高级工程师徐超通过现场手机投屏演示和情景模拟练习,为社区老人们送上了通俗有趣的人工智能教学。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全应急科普专家现场演示心肺复苏实操、气道异物梗阻急救实操等,以健康科普为社区居民筑牢生命“防火墙”。
“十四五”时期,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20年的10.56%提高到2024年的15.37%,提前一年完成《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的2025年目标,标志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实现从较低水平到中等水平的跨越,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夯实了人力资源基础。

数据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推动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成科技强国的关键时期,科普工作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人口结构深刻变化,对科学素质建设提出了更多要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科学技术发展将重塑科普生态,引发科普范式变革。”中国科协科普部有关负责人说,面对这些重大时代课题,科普工作要为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创新文化土壤,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撑,为推动共建文明和谐的社会营造科学文化氛围,为增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目前,作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牵头单位,中国科协正在与相关成员单位谋划“十五五”工作:一是加强前沿性科普和普惠性科普资源供给。二是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科普工作中的深度应用。三是推动形成社会化科普工作新格局。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是科普工作未来的主攻方向。”王挺说,未来五年的科普工作将及时传播量子通信、基因编辑等前沿成果,让公众了解最新科技动态,普及工业互联网知识,助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通过科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在大飞机制造、芯片研发等领域开展科普,凝聚全社会力量支持国家战略,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随着更多新技术的运用,未来科普方式将更加令人耳目一新。”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许欢表示,通过与搭载AI技术的智能问答机器人交谈,公众可以随时获取科普知识;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宇宙探索、医学实验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普不再限于传统的书籍、讲座等形式,而是可以借助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人机互动等新技术提升传播效果,让科普更加生动、直观和高效。
科普的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也是大势所趋。科技部有关司局负责人李昕表示,推动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应当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投入和参与科普事业。“要把科普的资源和要素充分融入文化、旅游、体育、卫生健康、农业、生态环保等产业发展之中,形成一些新业态,保持和扩大科普文创、研学等方面良好的发展势头。同时,科普自身也要打造创作、研发、设计、制造、展陈等全链条的产业体系,做大做强科普企业,推动科普产业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社会公众期盼。”李昕说。
“科普是全民的事业。”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说,要让更多公众知道科技是什么,要让大家知道它能起什么作用,也让更多的年轻人未来能加入科学家的行列,一起来为国家的发展、为学科的发展积蓄创新的力量。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9日 0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