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悠悠汉风,文脉绵绵。日前,第三届汉文化论坛在江苏徐州举办。本届汉文化论坛以“何以为汉·和合共生”为主题,聚焦数智传播、文明互鉴、文博考古、文脉传承等话题,7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溯汉文化之源,共话文化传承发展。
“徐州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承载两汉文化的厚重土地,它的一砖一瓦都镌刻着民族文化的密码。”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二级教授、北京大学周边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陆地表示。
在当前这个数智时代,如何让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动起来”?
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龚良以南京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诸多展览为例,强调数字技术运用在博物馆可以更好地阐释演绎文物与文物、文物与地域、文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副院长鲁安东介绍,2024年南京大学中华文明数智创新实验室启动了中华古城数字图谱集成工程,以跨学科的数智方法赋能古城保护,让卫星图、天地图和海量文献在算法整合中助力古城保护难题的破解。
眼下,南京大学正为徐州量身打造“徐州古城数字图谱建设项目”。“在建设徐州古城数字图谱的过程中,我们将通过数字形象赋能徐州城市空间建设,让老百姓在街头巷尾就能找得到汉文化的现代表达。”鲁安东表示。
论坛上,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张培奇以徐州“彭城七里”项目为样本,阐述“文化传承与现代城市更新的融合共生”。张培奇介绍,该项目建设过程中,徐州深度挖掘文脉沿线历史元素和文化资源,梳理出文物资源97项、235处,这条长约7里的文脉轴线纵贯老城区,构筑起各个历史阶段的“时空记忆”,让“乡愁”可触可摸。
在黄浦江畔的上海,相似的探索正在展开。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专业委理事会理事蒋毅以上海东斯文里城市更新为例进行分享,他介绍,“东斯文里整体片区在尊重石库门等历史建筑的前提下,植入绿色节能技术与混合业态,内部嵌入共享办公、社区商业与平价住宅,避免大拆大建,实现老住户与新人群共生”。
一块块沉睡千年的汉画像石,既是汉代的“石头史书”,更是汉文化绵延不绝的鲜活载体。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朱存明以汉画像石为钥匙,解锁汉文化的深层密码。他表示,语言与图像是文化存在的两种重要载体,如果说《史记》《汉书》是文字记载的汉代的史书,那么汉画像石就是石头雕刻的图像史书。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霍红说,汉诗以语言凝练、独特意象及深厚文化内涵为显著特征。通过汉诗外译,有益于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展望未来,汉文化正从传统传承迈向当代复兴,这份珍贵的文化基因正融入民族血脉,以软文化之力赋能城市发展,为时代进步添砖加瓦。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9日 08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