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莫让穷县办富教育的效果被打折扣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莫让穷县办富教育的效果被打折扣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11-19 05:4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熊志(媒体评论员)

  一个深度贫困县,教育能如何作为?日前,云南省绿春县砸了2亿元建高中的话题,引发广泛讨论。该县是全国最后一批尚未脱贫的深度贫困县之一,2018年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2.5亿元,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亿元。

  绿春县是穷县办富教育的典型案例。如果不是媒体曝光,可能很少有人会知道这个地方。作为深度贫困县,这里不仅教育基础设施差,此番建校之前初高中共用校区,而且当地其他基础设施同样相当薄弱,没有出租车,道路狭窄到公交车都需要单独定制。因此,在教育上的重金投入,决心值得称赞。

  当然,一个贫困县砸2亿元建高中,也引发了关于资金使用是否合理的质疑。绿春县在回应中表示,由于复杂的地形地质原因,加上一些建材的运输成本很高,所以学校的造价提升了很多。逻辑上这一解释可以理解,不过要平息质疑,不妨用更加透明的账本回应外界。

  抛开资金使用问题,在教育上倾尽全力,“再穷不能穷教育”才不至于是嘴上说说而已。事实上尽管绿春县建高中的钱并不都是自掏腰包,大部分还是靠国家转移支付,不过考虑到当地财政的积贫积弱,加上争取来的资金都义无反顾地投向教育,说明当地很清楚,提升教育水平是关乎长远发展,且值得砸锅卖铁去做的。

  其实从投入效果看,穷县办富教育也很快收到了回报。今年夏天,第一批新校区高三学生的高考成绩,创下了绿春县史上前所未有的纪录。

  贫困地区在教育投资上适度超前,值得嘉许也值得推广。不过话说回来,在学校建起来之后还是得考虑到高水平投入的持续性问题。对绿春县来说,建学校代表的是硬件建设,但这远远还不够。比如报道就提到,绿春县长期面临着被周边地区“掐尖”的局面,往往是外省和昆明的民族班、州一中、教学水平更高的北部县市中学依次“掐尖”完,剩下的生源才留在本地。

  相对于硬件投入,教学理念以及师资等教育资源,还要及时跟上。本质上这种现象是教育资源地域分化的结果,而这种分化,说到底还是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上。尤其是绿春县本身财力不足,如果后期的软件建设,跟不上这2亿元高中的硬件环境,那么穷县办富教育的积极效果也会被打折扣。

  面对这种局面,站在教育部门的角度看,必须更加兼顾公平。像绿春县这种被“掐尖”的贫困地区,很难有良好的高考成绩,在过去的教育评价体系中,自然很难像名校那样受到优待。从教育公平的角度看,这种局面必须打破。同时,对于“掐尖”也得有进一步的规范,不能让砸锅卖铁办教育的落后地区寒心。

  对当地来说,不应将穷县办富教育理解为建一所学校这么简单,它仍然得平衡经济实力和教育投资之间的账本,毕竟这是一场长跑,更值得投资的地方还在后面。能不能留住优质的生源,留住优秀的教师,仅仅靠富丽堂皇的硬件是远远不够的。

  《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19日 02版)

[ 责编:李丁丁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