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守望相助 传递温暖和力量
·同心
273支“党员+”队伍冲锋在乡村防疫第一线
光明日报记者 王晓樱 光明日报通讯员 林先锋
“他冒着被病毒感染的风险,跑了多家医院,买到我治病的药,并亲自送到我手上,就像我的家人一样,我真的感觉心里面很温暖,很感动!”1月30日,居住在海口市琼山区云龙镇南国威尼斯小区的王浩(化名)拨通了市政服务热线12345,对云龙镇党员干部丁青赞不绝口。
海口市琼山区是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工作单位,自疫情发生以来,提前谋划部署,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迅速组建89支疫情防控党员应急先锋队、97支党员突击队、87支党员思想工作队。273支“党员+”队伍在245个物业小区成立临时党支部,每栋楼设立党员楼长,广大党员不畏惧、不退缩,擎起党旗,亮出党员身份,佩戴党徽和袖章,冲锋在前,以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全力以赴防控疫情。
去年9月份成为预备党员的黎经红,在春节假期回到了乐东老家,在看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倡议后,毅然决定收拾好行李,主动申请加入疫情防控队伍。他被派到琼山区健康服务管理中心,为服务对象提供医疗服务。
“我是龙盘村党支部书记梁定忠,麻烦您把车窗摇下,我们测量一下你的体温,现在是疫情防控的重要时期,出门要记着佩戴口罩,防止出现交叉感染的现象。”三门坡镇龙盘村党支部书记梁定忠每次在防控卡点检查时,都会佩戴党徽和袖章,并第一时间亮出自己的党员身份。
1月28日晚,琼山区接到一起新冠肺炎疫情病例后,区疾控中心党员突击队牵头开展流调工作,结合患者流行病学史,判定密切接触者范围及疫点区域,同时联合相关部门的党员突击队,根据患者行程对密切接触者进行搜索、追踪、管理,对疫点进行消毒。通过党员突击队的努力,两天内将这起疫情涉及的密切接触者全部追踪到位。
除了党员应急先锋队、党员突击队、党员思想工作队,琼山区还组建党员乡贤护村分队、党员乡音喇叭分队、党员乡情服务分队、党员乡亲逻村分队、党员乡村保洁分队等“五乡”志愿服务工作队,筑牢筑密联防联控战疫防线。
手里攥着一叠宣传资料,身上背着一个播放防疫知识和政策的小音箱,琼山区甲子镇昌西村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长张夏龙每次下村都会带上这几样“装备”,给乡亲们“喊话”。“通过镇村书记带头+小喇叭广播+驻村工作队的宣传方式,再加上村村通广播乡音循环播放,更容易让群众入脑入心。”张夏龙说,虽然看似“土味”十足,但是这浓郁的“乡音”更加接地气,也更容易引导群众科学、理性认识疫情。
琼山区健康服务管理中心临时党支部还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开展了“专业心理咨询+乡情安抚”志愿服务。“我们开通心理危机干预热线,每天会安排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在线值班,为需要情绪疏导和心理支持的服务对象提供在线疏导和咨询,缓解他们在面对疫情时的心理困惑,降低他们的心理焦虑和恐慌。”琼山区健康服务管理中心临时党支部书记黎传统说,除了心理疏导,还为服务对象“跑腿”,购买药品和生活用品;购买书籍、小朋友玩具免费赠送等。
琼山区委书记陈昊旻表示:“琼山区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发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践行初心和使命,让党旗高高飘扬在第一线,与时间赛跑,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2月6日,在浙江省湖州市东苕溪德清段,德清县乾元镇组织青年党员、水上民警和“德清嫂”志愿者为滞留该水域的船舶船民送菜上门,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谢尚国/光明图片
·爱心
95岁老党员捐助两万元
光明日报记者 颜维琦
2月2日,上海实行“居委会预约登记+指定药店购买”口罩的第一天,在长宁区华阳路街道华四居民区口罩预约登记现场,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走来了。社区干部见状,忙招呼老人不用排队,可以让工作人员上门办理。老人说:“我不光是来登记买口罩的,我还想捐两万元给政府,用来支援武汉抗击疫情。”说着,他从怀里掏出一沓用报纸裹得严严实实的钱,和一张字迹略显颤抖的字条,上面写着:“国家有难,党号召党员勇于站出来挑重担。我年已95足岁,身患多种疾病,无法再为党做些什么,现将平时节约下来的两万元捐给政府。”
95岁老党员倪建中手写的字条和报纸裹着的两万元。光明日报记者 颜维琦摄/光明图片
老人叫倪建中,今年95岁,是一名党龄65年的老党员。他的爱人潘淡还在世时,两位老人经常一起参加社区老干部活动,为孩子们讲革命故事。老两口的日常生活十分简朴,却经常拿出积蓄,资助社区困难家庭。去年年初,爱人潘淡因病去世,倪建中老人精力也愈发不济,再加上病痛缠身,很少走出家门。这段时间,他每天通过电视新闻关注疫情动态,决定做点什么。一旁排队登记的居民看到这一幕都无比感动,纷纷把这件事拍下来发到了朋友圈。
·暖心
“红色货郎”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东 周洪双
“我承诺:我志愿加入‘红色货郎’志愿服务队,践行志愿服务精神,面对困难冲锋在前,抗击疫情奉献在前……”日前,四川绵阳游仙区盐泉镇25名党员面对鲜红的党旗和志愿服务队队旗作出了庄严承诺。
他们都是游仙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防疫志愿者。在抗击疫情战斗中,游仙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按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组建了300余支党员干部志愿者服务队,全部下沉深入村(社区)宣传引导、排查防控、服务群众。
连日来,这些“红色货郎”志愿者穿着醒目的红色马甲,采取区域同步、多点分散等方式,开展以“送口罩、送温度计、送防控知识、送代购居家观察短缺物品,若须就诊还专车接送”为主要服务内容的“5+1”志愿服务,上门为隔离在家人员、行动不便老人、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服务。
“居家隔离不隔爱。”盐泉镇“红色货郎”贾小宇开车到该镇花竹林村,给从湖北宜昌返乡的居家留观人员阮某一家送去了大米和食用油等生活物品。他说,我们一定要多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家乡的温暖。
“你们对我这么好,解决了我们的最大难题!”接过“红色货郎”志愿者送来的代购物品和药品,游仙区五里堆路社区居民曾女士脸上露出了笑容。他们一家从武汉回家,便自觉隔离观察,但日常生活如何保障却让她犯了难。像这样的家庭,该社区一共有7户12人。为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社区志愿者每天上门测体温之前都会通过微信等方式提前沟通,了解其所用所需。
“这个中药一天两次,一次一包。这是给你代购的物品,请收好。”核实微信聊天记录,送上给曾女士带来的药品和物品,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张思全又忙着赶往下一家。“我们希望通过‘五送’为大家提供生活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保障。”张思全说。
连日来,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江苏省调动12万个网格内的近30万名网格员,运用“大数据+网格化”等手段,精准滚动摸排,在疫情防控基层一线织起一张严密的“防护网”。图为2月5日,在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牛首社区一处小区门前,网格员在登记进出人员信息。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
·安心
有困难找支部
光明日报记者 崔志坚 光明日报通讯员 郜 敏
2月5日,正值小麦返青期,一场雨夹雪飘飘洒洒落在豫东平原。有着8.18万人的河南省太康县逊母口镇,是典型的平原农业大镇,有10万亩耕地。
按照疫情防控要求,逊母口镇刘桥村村民陈广全的门店关门歇业,年前储存的110吨化肥也被关在门里无人问津。正当陈广全闷闷不乐的时候,该村临时党支部书记、镇组织委员王伟找到了他,让他加入临时党支部,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为群众点对点运送农资。这样既解决了防疫问题,也解决了群众春耕之需。“好的,我免费送!”陈广全点头答应。
逊母口镇39个行政村均在立春前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已经吸纳166名各界社会人士加入各临时党支部,保障疫情防治工作和服务春耕生产。有统计群众需求的、有联系供货商的,有分批下发农资的,有监督群众分地块施肥、打药的,已累计为3260户村民采购春耕及生活物资5920次。
“我们把乡贤、入党积极分子、志愿者集中起来,成立临时党支部,补充各村支部力量,解决村支部人员少、力量薄弱的问题。再由镇班子成员兼任各村临时党支部书记,负责统一指挥、统一调配、统一实施特殊时期内的工作,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群众需求,达到疫情防控不脱节、群众需求有保障的效果,给群众吃下一颗定心丸。目前,全镇无确诊疫情病例、无疑似疫情病例,春耕生产正在顺利进行。”该镇党委书记方新梅欣慰地说。
谢述红是该镇谢营村的种粮大户,去年被评为全镇的“高产状元”。谢述红年前就盘算着如何抢占立春时节给自己的40亩小麦施肥,为夺取今年的丰收打下基础。疫情来袭,他同样被封堵在家中。老实巴交的谢述红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
“老谢,去桥头指挥部拉化肥和农药。”随着敲门声,院外飞进来这句话,让谢述红高兴不已。他哼着小调,拉着车子飞一般到指挥部。“太好了,太谢谢了,太及时了!”59岁的谢述红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我说老谢呀,知道你是个实在人,现在疫情防控那么紧,你可别再偷跑出去买东西了,有啥困难给支部反映,我们替你解决。”王伟叮嘱说。“一定!一定!”谢述红应声不止,“不离家门,河那面就解河这面的渴,再也不用干着急了。”
送肉送菜给独居老人和残疾人;送药品给普通居民、疑似病患与密切接触者;为每个小区进出者量体温……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武汉市江岸区永清街道所辖四个社区的工作人员,默默坚守岗位,为抗击疫情尽心尽力。2月5日,工作人员江莹(前)在统计排查密切接触人员。新华社记者陈晔华摄
送肉送菜给独居老人和残疾人;送药品给普通居民、疑似病患与密切接触者;为每个小区进出者量体温……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武汉市江岸区永清街道所辖四个社区的工作人员,默默坚守岗位,为抗击疫情尽心尽力。2月5日,工作人员为进出社区人员测体温。新华社记者陈晔华摄
在家上“慕课”
光明日报记者 张国圣 光明日报通讯员 唐章静
“通过文化馆的免费‘慕课’学音乐、学美术、学书法,感觉生活有趣多了,一天24小时待在家里也没有那么无聊了。”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重庆市委市政府倡导市民少出门、少串门。居家“自我隔离”的重庆市九十五中初一学生雷佳,最近几天迷上了大渡口区文化馆免费提供的“慕课”学习。
疫情期间,重庆市民出门次数明显减少,集体娱乐活动基本停止,各地文化单位也都闭馆歇业。这样的特殊时期如何发挥文化馆服务群众文化需求的作用?重庆市大渡口区文化馆积极协调第三方平台资源,探索通过免费开放“慕课”学习,突破文化场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大渡口区文化馆的计划,得到了一家拥有名师“慕课”独家版权和教学平台企业的支持。这家公司免费开放了涉及文学艺术、国学传统、文化传承、科学探索、生活百科、体育健身等多个大类共两万集的400门“慕课”。“慕课”的师资力量包括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和中国艺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等高校和协会的名家名师。
“免费开放‘慕课’,主要就是为了让居民‘宅’在家里的这一段时间更加充实。”大渡口区文化馆负责人说,自1月31日以来,已有1万多人使用文化馆提供的免费慕课服务平台,其中最受欢迎的历史、文化、戏曲等专题课程浏览量已超过4000人次。
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新一社区居民刘天玲,平时特别喜欢跳“坝坝舞”,这一阵门也不能出、舞也不能跳,弄得她浑身难受。得知区文化馆向市民提供免费“慕课”后,她就开始跟着教学视频学新的舞蹈,还特意学了几门烹饪课程。“在家里终于有事做了,身体活动了,厨艺也提高了,感觉整个人都充实多了。”刘天玲说。
情系前线医护人员家属
光明日报记者 张景华
“谢谢工会看望我们,给我们家属提供周到的服务。家里有什么急事,一个电话就来了。”2月1日上午,北京市大兴区仁和医院一线医护人员刘晓娜的家中迎来了一群特殊客人,他们是来自北京市大兴区总工会的志愿者,为刘晓娜的家人送来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持续推进,一线医护人员奔赴战场,加班加点,而留在家中的家人成为他们心底时常的牵挂。刘晓娜丈夫有高血压,常年靠药物维持,无法从事劳动,还要租房住,经济压力较大。为战胜疫情,刘晓娜小产不足一个月便主动请缨加入发热门诊,并将孩子送回老家。
“作为医护人员家属,我们在家一定会做好安全防护和后勤保障工作,全力支持医护人员抗击疫情。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刘晓娜丈夫表示。
据统计,大兴区共有13户有困难的医护人员家庭。为保障一线医护工作者安心工作,大兴区对13户家庭制定台账,实行一户一册,动态监管,建立包户联系制度,科级以上干部包医院,科员包户,逐一落实到每个具体人身上,做到无缝对接,有需求的家庭第一时间到场解决。志愿者也纷纷加入其中。仁和医院医生申海洋家中的老人需要照顾,志愿者就上门为老人提供食品采买服务。
大兴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大兴区困难一线医护人员家属需求在哪儿,服务就跟到哪儿。现在,大兴区已走访慰问10多户有困难的医护人员家庭。根据需求,大兴区还将为一线困难医护人员家属提供随叫随到、免费送货到家等贴心服务。同时,实行每天和家庭对接联系机制,随时补充家庭所需,做好后勤保障,让一线医护工作人员没有后顾之忧,安心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战斗中。
《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07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