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胡晓军 光明日报通讯员 薛斌
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中山路上,一栋外观呈灰色、坐南朝北的4层回字型建筑矗立在繁华闹市中,尽显肃穆和庄严。
这栋建筑,就是始建于1922年的原江西大旅社。但另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则使它跨越世纪的风雨,彪炳史册——“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
这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也是人民军队的起点。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一声枪响,拉开了我们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幕。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馆长王小玲说。
岁月悠悠,穿越历史的时空,仿佛还能看到当年南昌城内的枪林弹雨、旌旗飘扬……
城头打响第一枪
“现在回想起来,‘八一’南昌起义仅是我们党认识武装斗争的开始……”1951年8月1日《长江日报》刊登了贺龙元帅撰写的《回忆八一南昌起义》一文,其中写道:“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武装起来给以蒋介石为首的投降帝国主义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以有力反击,高举起中国革命斗争鲜明的军帜,坚决进行武装斗争。
时间回拨至1927年的春夏之交。
继蒋介石在上海悍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汪精卫在武汉公开叛变革命,蒋汪合流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惨遭失败,随后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笼罩大江南北。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历史关口,当时很少有人知道,江西大旅社内,一个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周密计划正在酝酿,一场载入史册的伟大战斗即将拉开大幕,一项划时代的历史使命将赋予南昌。
血的教训,使刚刚度过6岁生日的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为挽救革命,中共中央经过充分酝酿,决定“在南昌举行暴动”。
1927年7月27日,周恩来秘密抵达南昌后,就在江西大旅社喜庆礼堂召集了武装起义“前敌委员会”。几番商榷,三易其时,前敌委员会在1927年7月31日中午作出历史决断:起义于8月1日凌晨举行。
“‘砰!砰!砰!’城内某处清脆地响了三枪,这是指挥部的信号。这里一声喊:‘冲!’部队随即像流水一样冲进营房去。开始只听得万马奔腾般的一阵脚步声,接着是严厉地叱叫:‘不许动!’……”时任叶挺部第24师72团3营营长的袁也烈在回忆文章《八一的枪声》中写道。
1927年8月1日凌晨2点,南昌城传来清晰的信号枪声后,起义部队以“河山统一”为口令,起义人员领系红领带,膀扎白毛巾,在马灯和手电筒上贴红十字,向国民党反动派朱培德、张发奎的部队发起了进攻。
当东方露出晨曦的时候,枪声逐渐平息。经过4小时激战,2万余人的南昌起义部队取得了歼敌3000余人,缴获枪支1万余支、子弹70余万发、大炮数门的辉煌战果。
永续八一红色血脉
而今漫步在南昌城里的大街小巷,八一大道、八一广场、八一学校、八一礼堂、八一公园,这一个个印记鲜明的名称,都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何为这座城市的灵魂。
“用好八一红色资源、永续八一红色血脉,已经成为南昌发展的内生动力,成为市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支柱。”南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龙和南说。
坚持“八一”元素与城市空间共成长,南昌市在赣江西岸的新城区——红谷滩区,建起了建军雕塑广场和南昌军事主题公园,与赣江东岸老城区里的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等遥相辉映。在充满时代气息的城市景观中,红色的记忆与符号格外耀眼,一系列军事文化新地标让南昌的公共空间更具文化底蕴,为民众体验“八一”元素提供更直观的支撑。
坚持领导干部带头,把南昌起义的丰富精神内涵列入党委中心组学习和干部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和深化公民道德实践活动;拍摄“八一”题材影视作品,举办“八一”主题系列展会;在全市中小学校打造“少年军校”,将“八一”故事列入中小学教材和辅助读物……“八一”倡导的文明价值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南昌广大干部群众日用而不觉的行为滋养。
拥军爱民、军民共建,是南昌永恒的时代主题,“八一”红色基因成为助力南昌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力量。南昌城东,一座集航空工业产品研发与制造、航空通用运营与服务、航空博览为一体的新型现代化卫星城市——南昌航空城正拔地而起,航空装备产业正成为南昌市的战略性新型支柱产业。
“作为南昌起义的发生地,南昌将始终坚持革命火种薪火相传,充分发挥好八一红色资源的巨大作用,把它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市民思想道德建设的丰富滋养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让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彰显出新的时代价值。”龙和南说。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21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