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作者:高培勇(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战略任务。6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就构建什么样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怎样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一重大时代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为我们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站在“十四五”以及新发展阶段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领会贯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高度,谋划和推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行动,将《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落实落地,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要围着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而转,奔着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而去,紧盯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而持续发力,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构在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基础之上。
1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在于“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一特定称谓中最重要的关键词,就在于“中国特色”四个字。之所以冠之以“中国特色”,称之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非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就在于“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必须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新路。
“中国特色”涉及多方面、各领域,但其最基本、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条,就在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
综上,在遵从哲学社会科学一般学术规范、汲取国外哲学社会科学养分的同时,围绕“中国特色”做文章,在“中国特色”上下功夫,“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点和要害处。
2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奔着解决中国问题而去的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根本目的在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离不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撑和支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要让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层面关注的实际问题合拍,把学问做在祖国大地上,做在将中国的事情搞清楚、说明白的基础之上,做在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有用、能用、管用的基础之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这提示我们,只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作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密切贴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才能筑牢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基。
从这个意义上讲,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合、全面贯穿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知识体系,“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和着重点。
3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具有坚实基础
从常识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所以是成功的,一定是因为我们做对了什么。毫无疑问,这些做对了的东西,是从国外哲学社会科学教科书中难以找到的,也不可能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照抄照搬,只能从中国的实践中来。把实践中做对了的东西总结出来,本身就是理论创新,就是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贡献。同样毫无疑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的背后,隐含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理论创新和理论贡献。这些具有理论创新和理论贡献意义的观点、主张、理念、思路等,是循着与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不大一样的研究范式生成的,但它们来自中国实践、立足中国国情,是“接地气”的,是有用、能用、管用的,实践也证明是做对了的东西。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具有坚实基础,并非空中楼阁。在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阐释的基础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进而讲清中国奇迹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摆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躲不开、绕不过的重大课题,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一条必由之路。
4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要力求整体与局部的统一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整体概念,涵盖了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了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进程中,既不能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满足于整体视角、就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更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止步于局部视角、以各门具体学科的构建而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不仅要加快构建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组成部分的诸如中国特色文学、中国特色史学、中国特色哲学、中国特色经济学、中国特色法学、中国特色社会学等各门具体学科,而且要加快构建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专门学问加以系统研究。
这即是说,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等于各门具体学科的简单相加,要加强对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整体研究,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整体与局部的结合上作出总体谋划,加以统筹推进。
5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要有系统思考,立足总体推进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统一。既不可不加区分地将学科、学术、话语三大体系混为一谈,将同一研究成果当作“万金油”用于不同语境、不同场合,也不能割裂学科、学术、话语三大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处于不同语境、不同场合的研究成果各唱各的调,各念各的经。要统一规划学科、学术、话语三大体系建设,纳入统一棋局实行一体化推进。以此为基础,加快形成布局合理、重点突出、层次清晰、互为支撑的学科体系,立足全球视野、引领学术前沿、体现原创能力、服务国家战略的学术体系,反映中国实践和理论创新、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
一方面三大体系同教材体系密不可分,其建设成效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凝结于教材体系,要通过教材体系建设体现出来;另一方面从论文到专著,再到教材,往往是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演进以及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成长的必然路径,因此,不仅应当将教材体系纳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视野,而且可以将教材体系建设作为抓手,通过教材体系建设引领和推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
这就意味着,坚持系统观念对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十分重要。必须紧紧围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材体系,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实现整体性推进。
6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中心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整体发展战略。它不仅包括出高质量成果,而且包括出高水平人才。两者相辅相成,彼此依存,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体。相对而言,高水平人才是前提和基础,出高水平人才是“牛鼻子”。其中的道理不难理解,没有高水平人才,就出不了高质量成果。出不了高质量成果,也谈不上高水平人才。表面上是高质量成果的产出,其深厚的根源则存在于高水平人才的支撑之中。外在表现在学科、学术、话语三大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材体系建设上,其中心和重心则是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正是基于如此的认识,《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正式提出要“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建设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结构合理、专业突出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
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不仅包括现职人才的培养,也包括后备人才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学生称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后备军”。并且指出“如果在学生阶段没有学会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没有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将来就难以担当重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哲学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在培养哲学社会科学后备人才上负有神圣使命。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作为一所根据党中央决策部署组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诞生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历史背景下的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不仅在培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后备军”方面肩负重任,而且以培养“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层级研究型人才”为办学定位。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科研与教学双重职责不仅可以并行不悖,而且可以互为倚重、彼此支撑,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进程中双向发力。
就此而言,走科研与教学融合之路,实现科教更紧密融合发展,不仅是办好哲学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需要,而且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需要。应当把科研与教学融合作为事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全局的一项重要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08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