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青岛胶州“蛋壳黑陶” 0.2毫米的精致再现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青岛胶州“蛋壳黑陶” 0.2毫米的精致再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07-17 06:3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刘艳杰 光明日报通讯员 王雪妍

  “想要用刮刀细细打磨到1毫米以下的厚度,只能凭借经验手感,这个时候,最考验一个工匠‘内外兼修’的本领。”

  盛夏时节,走进山东青岛胶州市孔子六艺园内的黑陶艺术馆,馆长刘锦波正在带着几个徒弟制作“蛋壳黑陶”:只见陶坯飞转,刮刀沉稳,泥线腾空,慢慢地,陶杯杯口已经薄如蝉翼……

青岛胶州“蛋壳黑陶” 0.2毫米的精致再现

黑陶制作工序的第二步——修坯。

  “蛋壳黑陶”的历史发掘和传承始于1974年秋天,当时胶州三里河遗址考古发掘,共出土了2000多件文物,包括68件黑陶。其中一件黑陶薄胎高柄杯,高20厘米,重仅39克,最薄的地方只有0.2毫米,薄如蛋壳,虽在土中埋藏了约4000年,仍光亮如镜,为绝世珍品,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三里河“蛋壳黑陶”的发掘,为胶州黑陶工艺找到了历史传承,但对于黑陶传人来说,如何复原“蛋壳黑陶”工艺成了一大课题。自从“蛋壳黑陶”出土之后,虽然业内陆续有人研究,但是由于这一工艺没有历史记载,制作难度系数极高,所以成功率很低。

  “黑陶按质地可分为三种:泥质黑陶、夹砂黑陶、细泥黑陶。其中,以细泥薄壁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刘锦波告诉记者,黑陶的陶土经过淘洗、轮制,胎壁厚度仅有0.5~1毫米,因此被称为‘蛋壳陶’。

青岛胶州“蛋壳黑陶” 0.2毫米的精致再现

刘锦波制作的“蛋壳黑陶”高柄杯。

  2000年,刘锦波开始潜心研究“蛋壳黑陶”,每天反复制作,却始终不能成型,巨大的精神压力一直折磨着他。

  刘锦波说,做蛋壳黑陶,选泥有讲究,要精选黄河稀泥,经由多次淘洗、晒土、浸泡过滤、沉淀缩水至细腻无砂砾,才能做出不含任何杂质、胎薄而且均匀、颜色单一纯正的“蛋壳黑陶”。

  “蛋壳黑陶”的制作还要经历拉坯、修坯、雕刻、抛光、烧制五个步骤,其中最难的就是修坯,想要打磨出1毫米以下的厚度,全凭经验手感,极难。

  黑陶的烧制需要用950摄氏度高温,持续一天一夜。在烧制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向窑内注水,产生大量的浓烟,烟中的碳粒附着在陶器表面,渗透到坯体的空隙中,这是黑陶内外漆黑的关键。

  在不断的自我怀疑中,刘锦波并没有放弃。逐渐地,陶的厚度从2毫米、1毫米、0.8毫米、0.5毫米……直到第六年,黄河稀泥用了近20吨,刘锦波终于成功复原出0.2毫米的“蛋壳黑陶”高柄杯。后来,他又成功做出了0.1毫米的“蛋壳黑陶”,4000多年的制作技艺不仅失而复得,还得以创新发展。

青岛胶州“蛋壳黑陶” 0.2毫米的精致再现

青少年假期研学期间在黑陶艺术馆体验黑陶制作。

  取之泥土,淬火而生。黑陶,作为古老的中国制陶技艺,已经成为胶州这座历史古城生生不息的情感记忆。如今,刘锦波在胶州开设了黑陶艺术馆,每逢周末,这里就会聚集很多艺术爱好者和青少年,大家一起赏玩黑陶艺术、学习黑陶制作。

  “希望这门手艺不再失传,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一直都能看到如此精美的中国陶艺文化。”刘锦波说。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17日 10版)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