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作者:周秋光(湖南师范大学慈善公益研究院院长、教授)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慈善传统的国家,慈善思想与慈善活动源远流长。先秦时期儒家的仁爱、大同思想构筑了中华慈善文化的价值和理念基础。汉魏以后又逐渐融入佛、道两教的劝善思想,助推民间社会慈善活动的普遍兴起。宋元以后,特别是明、清两代,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臻至繁盛,各种善书刊布流行,善会善堂林立,善人善事层出不穷。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和宗教思想传入,中华慈善文化汲纳了近代西方公益理念,实现了由传统向近代转型。慈善事业与慈善文化既是历史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动体现,也是现实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综览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已经出版的慈善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除仅有两三部通史类慈善简史外,其他多为专题性、区域性和断代史方面的慈善史著作,缺乏一部能够反映中华慈善事业发展全貌、展现中华慈善文化特色的《中国慈善通史》。基于这种认知,我们整合了湖南师范大学、苏州大学、西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12所高校的优势资源,组建联合攻关学术团队,于2011年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慈善通史》,经过7年的努力,于2018年11月结项,再经过两年多修改,最终成果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国慈善通史》以从古至今历朝历代的慈善事业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长达数千年。主要内容涉及各个时期的慈善思想、慈善人物(慈善家)、慈善组织(机构或设施)、慈善制度(含法令政策)、慈善救助活动等。其总体框架由总论、古代慈善事业、近代慈善事业、当代慈善事业四大部分构成,共八卷。基本研究思路是注重纵横和点面两个方面的结合。首先,按历史上朝代或政权更迭演变序列,以便能够比较全面而明了地反映中国慈善事业的历史概貌与发展脉络,既交代慈善事业发展演变的背景,也论述慈善事业的内容,又评析其作用、影响。其次,在各卷内容的择取上,依据各历史时期现存的第一手或初始史料(如历代正史、会要、政书、类书等典籍以及明清以后的征信录、报刊等),对各时期慈善人物、慈善机构、重大慈善事件等加以系统研究,以求条理分明,始末清晰;同时也考察历代在制定慈善政策及实行过程中的利弊得失,比如历代思想家、政治家关于慈善仁政的论说,各朝君主帝王相关的诏谕旨令以及大臣的奏章文札等,以求能多方位、多侧面地反映各历史时期有关慈善事业方面的思想动向与发展态势。
《中国慈善通史》遵循中国慈善事业本身发展的逻辑与规律,实事求是地分析不同时期慈善事业产生的因由,客观地叙述其内容和特征,公允地评价其作用和影响。慈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从总体来看,它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民众生计的维系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慈善史既然是史,就其主基调而言,应该历史地看问题。同时,慈善事业又涉及社会学、管理学、哲学、法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故慈善史还是一个以历史学为主兼容其他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因此在研究过程中也就要充分借鉴和融合相关学科的理论,采用多种手段的研究方法,力求客观、历史地还原不同阶段慈善事业发展的真貌。
在研究进程中,我们始终面临着四个方面的压力和挑战:一是必须充分吸收学术界现有的慈善史研究的成果;二是必须发掘全国资料收藏部门可供研究的慈善史文献资料;三是必须最大限度地整合学术界现有的慈善史研究资源合力攻关;四是必须制订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与方案并付诸实施。这些无疑是《中国慈善通史》研究应当着力突破的重点。此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作为一部通史,既要贯通古今,又要通中有专;既要有纵向的历史追溯考察,又要有横向的分述比较。还要立足整体史的视角,转换断代史的研究思维,拓展中国慈善事业的研究时空,对其进行跨学科、多维度的整体性探讨。
《中国慈善通史》作为国内外第一部全方位且系统化梳理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历程的学术力作,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学术观点,既匡正以往研究的不足,也围绕前沿性问题展开探索:一是从概念层面重新考述和界定“慈善”等核心词语的源起、流变与内涵。课题组专家从语源学角度考证出慈善一词最早出自约公元3世纪的佛经译典,从内涵与外延、历史与现实等多重视角重新界定慈善概念,并对慈善与公益、慈善与社会保障的联系和区别展开讨论;从概念流变视角考述“慈善”“公益”等词语在近代中国的形成、演变及普遍运用的历程,认为近代含义的“慈善”术语始见甲午战前的报章,系受西方影响而由日文译介传入,及至日俄战争前后在朝野上下得到普遍使用。二是提出并阐述中国慈善事业的两次历史转型问题。中国慈善事业从传统向近代转型,起于晚清义赈,突出特征是慈善“民间性”,形成一种东西新旧交错并存的慈善事业过渡格局;中国慈善事业的当代转型,始于汶川地震后的抗震救灾,突出特征是“全民慈善”,目前尚在发展当中。三是认为从先秦到隋唐五代,传统慈善事业的主体深受古代宗法等级社会影响。传统慈善的主体经历了单一到多元的演变历程,从最初单一的国家慈善(官办慈善)到国家慈善为主、宗族慈善为辅,再到宗教慈善蓬勃兴起、宗族慈善日趋发展,民间慈善的内容不断丰富,主体作用日益凸显。四是认为从两宋到明清,中国传统慈善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渐而进入鼎盛阶段。两宋时期形成以士绅为主导、以灾荒慈善为基础、以济贫慈善和公益慈善为发展方向的慈善文化新传统,其影响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明清时期,官府大力扶持民间慈善事业,慈善机构名目繁多,官绅商民多方共济,救助范围覆及社会各方,并受传教士在华善举影响而出现新的历史特征,慈善事业整体上呈现出繁盛发展局面。五是从史学角度对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进行系统研究。
开展中国慈善通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展现数千年来中国慈善事业兴盛发展、绵延相续的面貌,揭示历史时期慈善组织运作实况及其社会影响,反映中国慈善制度的变迁历程,挖掘和梳理中华慈善文化的精髓及其当代价值,将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总结整理,为当代慈善事业在社会建设中更好发挥作用提供借鉴。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14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