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记者手记】
光明日报记者 尚 杰 李 慧
每次到塔城采访,总会去巴克图口岸转一转,这里离市区近,仅有12公里。
去的次数多了,对它有了更多的了解。在新疆众多的口岸中,巴克图不仅是距离城区最近的一个,也是通商时间最早的一个。它的通商历史可以追溯到1764年,当时中俄双方在此的民间贸易往来不绝,有文字记载:“从谢米至塔城驼铃络绎不绝,蹄轮交错于道”。
这条贸易黄金通道让塔城得以快速发展:在全疆率先开通国际邮政业务,成立新疆第一所女子学校……红色印记也在这个百年口岸刻录,无数革命烈士、地下党员通过巴克图前往原苏联学习、治病。
穿越历史风云,转眼到了1990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巴克图口岸恢复开放,很快被国家批准为一类口岸,国内外客商云集塔城,全国15个省区市的88家公司在塔城设立了商务办事机构,300多家公司挂靠在当地公司开展边贸业务,把边贸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但后来,随着其他口岸实现公铁联运,巴克图作为单一公路口岸,在竞争中败下阵来,红火一时的边贸冷清了下来。
近几年,国家向西开放的重大政策利好,让巴克图口岸再次迎来了发展机遇。这一次,塔城不再满足于“通道经济”,开始以口岸为依托大力发展“口岸经济”。
做果蔬出口的“倒爷”于新立建起了一个又一个种植基地,借助巴克图农副产品快速通关“绿色通道”,将一车车带着露珠的新鲜果蔬送到中亚居民的家庭餐桌上;
居住在边境线旁的塔城市二工镇卡浪古尔村村民张小平,拉着224名村民共同成立了合作社,与加工企业合作开展“整进整出”落地加工业务,小半年里合作社有了20多万元的纯收入;
三一重能塔城风电项目负责人江旭,眼瞅着水电路基础设施一点点补齐,一家家企业接续入驻,自家企业投产刚1个月就完成了8台套订单,货值上亿元,对未来充满信心。
巴克图口岸的国门巍然屹立,它见证着这座百年口岸的历史变迁。从通道经济到产业经济,再到产业集聚,今天巴克图口岸朝气蓬勃,发展的步履轻盈而铿锵。聆听着繁忙的机车轰鸣声,数百年前那阵阵驼铃声仿佛又在记者耳畔响起。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01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