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作者:王士强(天津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安宁的散文集《万物相爱》(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7月出版)是一本致敬万物、大自然和生命的书。在这里,“我”并非不在场,但不是以自我为中心、高高在上的,而是与万物之间保持平等、友善的关系。
《万物相爱》描绘了内蒙古大地的壮美景观。图片选自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展现蒙古马精神的连环画《乌兰哈达》。资料图片
作者是山东人,此前对于故乡的书写引发关注。她的笔触沉静、细腻、绵长,写出了乡村记忆中的困顿、慰藉与温暖。如果说关于故乡的书写更多的是表达个人经验,那么现在她的关切更为阔大、深沉,她在宇宙万物、时空命运的坐标体系中观照人生,“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抛却“青春期”所不可避免的感伤,写作的基调、风格、格局较之前有所变化和提升。如今安宁生活在内蒙古,在《万物相爱》的后记中也说“这是一本献给广袤的内蒙古大地的书”。事实上,这本书与内蒙古的广阔、荒寒,以及内在气质中的热烈是契合的。一定程度上,这也是内蒙古这片土地对于作家的馈赠。从“故乡”到“万物”,有地理的位移,有时间的力量,更有作家的自我改变与成长。《万物相爱》是更具综合性、更见人生厚度的作品。
散文集包含了十二篇文章,从题材、内容来看的确比较“散”,所写也基本是一些“小事”,甚至近乎无事,作者更多的是描摹其中的具体情状、处境、氛围,将所状之物的周边、背后的东西勾连出来,娓娓道来,如此具有了情感性和共情能力。这种表达类似于中国画的“散点透视”,也接近电影的蒙太奇或者诗歌的跳跃性,各部分之间往往并无直接关联,但经过作家的叙述与阐释,其内在共通的东西凸显出来,彼此之间产生化合反应,具有很强的艺术张力。这样的结构方式,在《万物相爱》中颇具普遍性。
安宁作品的重点不在于事件,不在于故事性、情节性,甚至也不在于倾诉情感,而在于呈现情感、经验的关系和状态。这种呈现是见功力的,也更具内涵和张力。她的散文具有较为明显的诗性和诗意特征,在遥远的事物间建立关联、保持爱,在温婉、平静的情绪流中包含着深刻的生命体验,这让人感受到沈从文、萧红散文的某些特质和余韵。
散文《山河沉醉》共包含四节,每节写一个让人“沉醉”的场景。其一是三位此前一起长大而后天各一方的故交,各自经历生活的摔打后在一个异地酒馆相聚。其二是“我”在此前生活过的城市寻找爱情的印记,一切恍惚若梦,突然遇到昔日恋人的姐姐,记忆瞬间被打开。其三是途经山城重庆,为其热闹与寂静并存的人间烟火气息所感动,并与多年未见的朋友吃火锅、畅饮。其四是大风呼啸的内蒙古高原的冬天,与朋友在温暖的房间里饮茶、聊天。其间各有动人之处,通过“富有包孕性的瞬间”切片式地呈现人间真情、人生真意。《众生》中,作者关注为在城市扎根而努力工作的房产中介小姜、刚刚五岁却患上唐氏综合征的牧歌、数次被欺骗感情的女理发师小陈、从中学辞职后将一家教育培训公司带入上市轨道却依然迷茫的阿宇老师,他们各有人生的困境,但都感受着生命的美丽与欢乐,并且心怀希望、努力向前。
在《万物相爱》中,作者写临沂王羲之故居中两株深情相拥的树,写北京石景山雪后通红绚烂的金银木,写闽西山区旅途中看到的硕大、橙红的月亮,写群山包围、积雪覆盖的阿尔山中“犹如一滴圣洁的眼泪一样的小镇”,写出大自然的神奇、壮丽,写出生命的跃动、不屈,以及万物之间的相亲相爱、交融共生。这样的写作,举重若轻,拿得起而又放得下,用力而不过度用力,显然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识尽愁滋味”之后的云淡风轻、平淡自然,凝聚和体现着丰富的人生况味与智慧。
这本散文集的内容比较丰富,有的及物有的普泛,有的聚焦于事件有的注目于事物。《赛马场》关乎马及马的“爱情”,《四季歌》关乎大自然和季节轮替,《生死之门》写女性命运,《烈日之下》写异域风土与人情。《行走在苍茫的大地上》《在黄昏的呼伦贝尔草原上》主要写草原,而《落在巴丹吉林的每一粒沙》主要是写戈壁滩。当然,无论是写什么,她关注的是人,正如在关于巴丹吉林的文章中所写,在这严酷之地的养驼夫妇“以顺从但绝不屈服的精神,为生存的自由而战”,他们以艰苦的努力创造出“二分人造良田”,使其带来绿意葱茏和满满的收获。作者最后写到,每一个生命,都是降落在人间的奇迹,“就在生死之间波澜壮阔的沙海上,人们一日日抗争,也一日日接纳。犹如一粒沙子,在肆虐的暴风中发出嘶吼,又在耀眼的阳光下徐徐飘落”。字里行间包含了对人生与命运的深切认知。
在不同的文章中,作者都写到了星星。《觅食者》中写道:“推门出去,见夜空中几颗寥落的星星,正散发出冷寂的光,仿佛命运注视着我们,在爱的道路上,继续孤独地追寻。”《星辰》中写道:“此刻,我们与她一起,虚度着美好的夜晚。我们所聊过的一切,都将化为尘埃。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也将在无边的黑夜中消融。唯有我们在窗前一起抬头看过的月亮,永恒地挂在天边,从未因为我们的聚散而有所改变。可是,恰是这些虚度的光阴,恰是这些一起行经的日与夜,化为生命中闪烁的星辰,在无数孤独的夜里,将我们照亮。”这里面的“星星”与“人”具有一定的原型和象征意义,星辰恰如希望,照耀、鼓舞生命向前,而人要在孤独中理解万物、安放自我。有“光”是重要的,有对于“光”的信念更为重要。
在理解、尊重中善待万物和自然,同时也获得真正的人生智慧,安放自我、滋养自我、成就自我,这是散文集《万物相爱》给予我的启示。
《光明日报》(2024年01月10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