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2023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
在第六届进博会消费品展区,参观者在咨询来自外国的产品信息。新华社发
新疆霍尔果斯站换装库。新华社发
海口新海滚装码头客运综合枢纽站。新华社发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中国已经与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2013年至2022年,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19.1万亿美元,与共建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
2023年,民营企业进出口额223601亿元,比上年增长6.3%。
2023年,外商直接投资新设立企业53766家,比上年增长39.7%。
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76858亿元。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利润22623亿元,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7975亿元,私营企业23438亿元。
数据来源: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
(光明日报记者姚亚奇整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吴义强代表:
集体林改推动生态美、百姓富
光明日报记者姚亚奇采访整理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于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2年,福建省紧紧抓住“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这些难题,在全国率先谋划实施了集体林改。20多年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接续推进,成果持续巩固深化。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着重解决集体林地“三权分置”、林业适度规模经营、森林经营、林木所有权权能、产业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金融支持等问题。近年来,各地围绕“林改四问”,积极探索、创新作答,完成了“明晰产权、承包到户”,推动森林质量明显提高,森林资源逐步盘活,经营效益稳步提升。
目前,全国发放林权证1亿多本,初步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林改改出了满目青山,集体林森林蓄积比林改前增加了近39亿立方米,增幅近85%。林区的绿水青山越来越多、生态越来越美。林业产业总产值超过9.2万亿元,部分集体林业大县农民一半以上收入来自林业。
事实证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契合了时代发展,顺应了林农期盼,奠定了山区林区共同富裕的基础。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广大林农还有更多、更高的期盼。“林改四问”仍要接续作答,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新愿景新蓝图已经绘就,关键是抓好落实、抓出实效。在下一步工作中,建议各省(区、市)要根据《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加快研究制定林权管理、森林经营、森林采伐利用、林业产业等方面的政策举措,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此外,林业生产周期长、投入大,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又处于弱势地位,需要建立符合林业特点的财政金融联动支持体系。目前,林业产业链建设仍然滞后,二产、三产发展潜力仍未有效释放,建议相关部门研究建立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张兴凯委员:
应急管理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光明日报记者姚亚奇采访整理
近年来,我国应急管理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基本构建,综合应急管理能力全面提升。回顾改革发展进程,其中的一些重要进展让我深有感触。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作出部署,对应急管理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按照“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的要求,我国发挥综合优势和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加强统分结合、防救协同、上下联动,衔接好各环节的责任链条,推动形成了齐抓共管、协同高效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我国高度重视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突出抓安全风险的源头防控、常态管控、监测预警、工程治理,主动塑造有利于发展的安全环境。在各方努力下,防范化解安全风险的能力也得到全面增强,构建了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以专业救援队伍为协同、以军队应急力量为突击、以社会力量为辅助的中国特色应急救援力量体系。2023年5月,“应急使命·2023”高山峡谷地区地震灾害联合救援演习在云南丽江举行。面对一场模拟的7.6级地震“突袭”,多支应急救援力量快速响应、科学应对、高效救援。这场令人震撼的综合演习,不仅提高了应急指挥效能和救援合力、促进抗震救灾能力提升,也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的有力、有效。
在我国应急管理事业进一步改革发展进程中,我建议,要做好科学、系统、全面的安全生产情况普查,只有查清隐患,才能“从源头上防范、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要把“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做扎实、做细、做到位。同时,要健全完善安全应急教育机制,不断提升公众安全意识。
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会长王理宗委员:
加快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
光明日报记者董蓓采访整理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2023年6月,国务院印发文件,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北京等5个具备条件的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开展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聚焦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商务人员临时入境、数字贸易、营商环境、风险防控等6个方面,提出试点的政策措施和风险防控举措。过去一年,全国吸收外资1.1万亿元人民币;进出口规模达41.76万亿元人民币,有望连续7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
这是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成果。广东是外贸大省,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新起点上,我们应该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大的胸襟、更大的格局为推动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贡献力量。
企业如何“走出去”,如何进一步促进贸易往来,是我关注的重点。要进一步扩大开放,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出台实施全国版和自贸区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以负面清单方式在跨境服务贸易领域作出开放承诺,清单之外的领域不作额外限制,更大程度引入境外投资,鼓励扩大服务出口。
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在专业人才领域进一步促进粤港澳自然人跨境流动。例如,会展业具有人员高流动性的行业特性,在深港澳持续深化“一展两地”会展合作的背景下,深港澳旅游签证及工作签证尚不能满足主办方每日深港澳往返的需求。针对会展专业人才发放特定人才签证,解决会展业开放发展中跨境专业人员的流动难题,有助于推进粤港澳地区展会互联互通,构建“一展两地”的跨境合作模式,同时推动更多国内外客商赴粤港澳地区进行商贸交流和旅游消费。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党委书记宋曙光委员:
加强自贸区港金融服务保障
光明日报记者姚亚奇、温源采访整理
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2013年以来,我国已先后设立22个自贸区,正在高标准建设海南自贸港,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统筹沿海、内陆、沿边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打造了开放发展的生动样板。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对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更高要求,金融支持自贸区港建设仍需要进一步加力提效,主要体现在金融改革还需深化、金融服务还需加强、风控体系还需完善等方面。
近年来,我深入上海、江苏、广东、海南、湖南等地调研,在此基础上,聚焦“更好发挥金融服务保障作用 支持自贸区港建设”提交了相关提案。为进一步加强金融对自贸区港建设的支持,我建议,强化金融改革先行先试,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开放,在金融机构市场准入、业务经营、离岸金融发展等方面深化“放管服”改革,用好自贸区改革经验,加强自贸区、港之间的改革联动;也要强化金融科技创新融合,加快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积极推动数字技术赋能金融服务,引导金融资源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着力把自贸区港打造成金融科技、科技金融融合发展的重要试验平台。
同时,进一步强化金融安全保障体系。在下一步工作中,要健全完善统一高效的自贸区港金融综合监管机制,构建科学完善的风险评估预警体系和管理平台,加强对我国海外资产安全和海外利益的金融服务保障,更好发挥自贸区港走出去“跳板”和引进来“栈桥”作用。此外,要强化金融机构协同发展。深化“政银保”合作模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可持续的自贸区港金融服务体系。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作用,加大政策性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供给。优化各类型金融机构的跨区域合作机制,提升金融市场一体化水平。
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城镇经济与发展研究院院长赵子铱代表: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光明日报记者陈冠合采访整理
当前,随着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需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我国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有效激发我国各项事业改革活力。
近年来,贵州高位推动新型城镇化,城镇人口增长较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幅位居全国前列。“十三五”时期,贵州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举全省之力完成搬迁192万人,是全国规模最大、城镇化集中安置比例最高的省份,用城镇发展思路破解山区贫困难题,造就了一批新市民。同时,由于过去基础薄弱,相比东部发达地区,仍存在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品质不高、综合承载能力不强的问题。
近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均强调“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贵州等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要赶上全国水平,更需要找准“突破口”——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解决好就业问题,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是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举措。要立足不同类型安置区资源禀赋和劳动力特点,因地制宜统筹谋划一批企业和产业。要加强东西部劳务协作沟通合作,坚持政府和市场同向发力,探索建立基于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综合性服务站和基于东部发达城市的劳务协作工作站,提升劳务输出精准化对接水平。要推动“大数据+”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政府动态监测劳动用工和适时推介工作智能化。同时,要着力推动户籍制度改革,为新市民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社保等方面提供更好保障。
《光明日报》(2024年03月05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