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清明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4-05 01: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字说节气】

  作者:王克松(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紧跟着春分,在公历的4月5日前后。清明既是时令标志的节气,又是充满人文内涵的节日,具有别样的意义。

清明

清明 草虫/绘

清明

资料图片

  在汉魏之前的社会生活中,清明主要是作为自然节气存在的。古代文献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清明的自然物候。如《逸周书·时训解》记述植物的物候,云“清明之日桐始华”,这是说梧桐在清明那天开始开花。《淮南子·天文训》记录星象和风向,言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乙位,“清明风至”。在东南风吹来的时候,自然界万物萌生,吐故纳新,勃发出一片生机,天地之间充盈着温暖和煦、清爽明净的气息。汉代刘歆《三统历》将“清明”的含义描述为“物生清净明洁”。作为节气的清明,它的时序和物候意义在于此,得名之由也在于此。

  从汉字上说,“清明”也体现出古人对这一节气的理解。

  清,《说文解字》:“清,朗也,澄水之貌。从水青声。”作为一个形声字,“清”的义符“水”表明了它的义类,声符“青”则提示了它的音读。“清”的本义,是指水澄澈明朗。《释名》:“清,青也,去浊远秽,色如青也。”也指出“清”与“浊”“秽”等词词义相反,得名于水色澄碧。《诗经》之“河水清且涟猗”,用的正是清的本义。倘将水之清澈,类比为人的品质,“清”就引申有了纯洁、清廉的意思。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其中的“清”和“浊”都指向了人的品行。水之清澈还可以被用来比喻社会的状态,于是“清”又有了“清平、太平”的意思。《孟子》里说“以待天下之清也”,就是期盼着天下的清平。这些蕴含在“清”字里的价值观念,都说明了人们对“清”的状态的珍视。

  “明”和“朙”是异体字的关系,从古文字到今文字,这两种写法一直存在,表达了古人从不同角度对“明”的认识。“朙”字从“囧”“月”会意,其中“囧”象窗户之形,正如西晋文学家潘岳的诗句“皎皎窗中月”所述,“朙”字取月光照进窗户之象,表达出古人对明亮的诗意认识。“明”字从“日”“月”会意,正如《荀子》“在天者莫明于日月”所言,“明”字兼取白天明亮的阳光和夜间皎洁的月光会意,表达出古人对日月光明的认识。“明(朙)”的本义即是明亮。

  “清明”连言,正道出了春天里天朗气清、天地澄明的特点。清明时节,气候变暖,降雨增多,正是耕种的大好时节。先民以农业为生,清明与农事的紧密关联使得人们格外看重这个节气。体现在农书中,汉代崔实《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节后十日,封生姜”。这一时节,要整理养蚕的房屋,还要用泥土封起生姜,以待生姜发芽后种植。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述,“若清明寒食前后,有水而浑,主高低田禾大熟,四时雨水调”,道出了清明时的降雨对于农耕的重要意义。还有人们耳熟能详的那些农谚,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都说明了清明在农业生产中的节点性意义。

  到了唐宋时期,清明不仅是自然的节气,也逐渐吸纳了寒食节、上巳节的节日功能,因而具有了扫墓祭祖、插柳戴柳、踏青游春、放风筝、荡秋千、踢球等众多的节日习俗。在清明节祭奠逝去的亲人,无尽的哀思象征着亲情的联结和历史的延续。人们还在清明节插柳以驱邪,陆游笔下的“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即是明证。清明时节也适合外出踏青,游春赏景。宋人吴惟信的“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程颢的“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描绘的都是游人踏青赏春之景。清明也是最适合放风筝的时节,《红楼梦》中有诗云:“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今天,人们在清明节追思逝去的亲人,缅怀长眠的英烈,不忘本来,启迪未来,在历史的传承中永葆家国情怀!

  《光明日报》(2024年04月05日 05版)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