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让城市街道改造 “改”出美好生活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让城市街道改造 “改”出美好生活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5-20 03: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专家点评】

  作者:何家伟 刘权(分别系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助理

  城市街道是城市的脉络,是连接城市各个角落的“血管”,是记录城市历史、蕴藏城市底蕴、承载城市记忆的“基因库”。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城市街道已不能满足现代都市生活的需求。因此,街道改造就成了一项事关居民福祉、都市“颜值”的“美容”工程。从系统的角度看,城市街道改造是一项庞大复杂系统的科学工程、社会工程和民生工程,它涵盖了城市建设规划、基层社会治理、人文历史传承、城市管理和宜居乐居社区构建等内容。实施城市街道“颜值”改造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深刻把握城市街道改造依靠谁、为了谁的时代之问、群众之愿,让街道改造“改”出人民的美好生活。

  城市街道改造要“改”出以人民为本的温度。城市是市民居住、工作、生活的场所,对城市街道实施“美容”改造要聚焦群众之需,补街道之短,统筹走好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要打通背街小巷“毛细血管”的“栓塞”,疏通重要路段的“梗阻”,畅通老城居民回家的“最后一百米”,让老旧小区焕发新生机、展现新“颜值”。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街道惠人民,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尊重群众意愿。民之所望,改造所向,规划既要考虑城市发展需要,又要方便群众生活、出行和休闲。应因地制宜打造更多“口袋公园”“休闲街道”,构建“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城市街道业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城市街道改造要“改”出现代化进程的深度。当前,城市建设重心已从要以满足新增人口需求的旧城“大拆大建”转向追求街道小巷品质生活的阶段。城市老旧街道、棚户区普遍存在交通混乱、环境嘈杂、设施陈旧、矛盾交织等“病症”,严重影响着市容市貌,给街道市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成为社会各界关注和百姓关心期盼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我们要重塑城市肌理,激发城市活力,实施城市街道改造行动,聚力营造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城市街道样本,推动城市现代化转型,让老街展现人间烟火味和现代感,不断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硬实力”和文化底蕴的“软实力”,进一步筑牢城市核心竞争力。

  城市街道改造要“改”出精细化城市治理的高度。把城市比作一个“有机生命体”,街道则是构成这个“有机生命体”的一条条“血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当前,街道改造正逐渐成为城市更新的主战场。对街道实施微更新、微改造、微手术,采取局部拆建、建筑物功能置换、保留修缮、艺术绘画、“梗阻”专项治理、功能规划等方式,不断优化街道功能、提升人居环境、激发街道活力,展现了城市治理的系列成效。而“小规模、渐进式”改造,确定“一巷一特色、一景一格局”的思路,做到了历史、文化、文旅、发展相协调,挖掘了文化积淀,融入了记忆乡愁,打造了一批城市风韵彰显、功能设施完善、管理更加精细的精品街道。

  城市街道改造要“改”出文旅城融合发展的宽度。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的根和魂,保留好、传承好城市的文脉是文旅融合发展的落脚点。街道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表明,城市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一条街道改造带火一座城市的成功案例遍及全国,如西安回民街、兰州不夜城、厦门中山路、贵阳青云市集等等。这些街道的改造中,对名人故居、历史建筑、特色老店的保护与开发并重,同时融入“美景”“美食”“美文”等新文旅元素,让城市街道记得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食得了人间烟火、引得来八方来客,实现文旅城融合发展有机统一。

  《光明日报》(2024年05月20日 07版)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