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让民间文艺滋养诗意生活——《2024中国诗词大会》印象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让民间文艺滋养诗意生活——《2024中国诗词大会》印象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5-26 02: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忆言忆语】

  作者:潘鲁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根植生活土壤、承载家乡记忆,民间文艺是传承不辍的生活文脉。近日播出的《2024中国诗词大会》,巧妙融入并展现了刺绣、泥塑艺术、剪纸、年画等民间文艺,不仅描绘了壮丽山河画卷,也生动讲述了最质朴灵动的民俗风情。通过将诗歌、诗情、诗意、诗境与民间的文化艺术和当地的生活方式相结合,节目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对文化的执着,更诠释和传递了中华文化的美学精神。

让民间文艺滋养诗意生活——《2024中国诗词大会》印象

节目中复原并展示了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婚服   节目组供图

  古往今来,中国民间文艺的传承与发展,与中国人生活方式、文化心理、精神世界的传承与变迁密切相关。从燕山北麓到长江南岸,从黄土高坡到彩云之南,我国广袤土地上丰富多彩的生产实践,培育催生了千姿百态的民间文艺。诞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北大荒版画,在辽阔的黑土地上记录着自然风光和生产生活,独具特色;鸡西版画家巧妙运用传统装饰色彩,将“中国龙”这一中华文化标识描绘得栩栩如生;云南哈尼族的“长街宴”,百桌相连,千人同宴,庆祝丰收、祈福纳祥,更展现了“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的奔放诗情。《2024中国诗词大会》撷取民间文艺中的部分华章搬上舞台,以其文化的魅力和浓厚的地域色彩,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情感表达与精神追求。这些民间文艺不仅仅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与情感,更是一座桥梁,联结着过去与现在、乡村与城市、传统与时尚。

  民间文艺的传承发展,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凝练独特的精神标识,凝聚民族复兴的文化力量。同时,民间文艺的传承传播,要创造创新并举,反映当下生活,展现时代风貌,讲述中国故事,既充分汲取时代的力量,又使优秀的民间文艺成为生活的文化源泉和养分。《2024中国诗词大会》通过展示民间文艺和当下生活的联系,呈现了时代的主题,反映出社会发展和文化面貌,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蓬勃活力,更使人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从而领悟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跨越数千年历史,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民间文艺,正在赋彩当代生活。比如,《2024中国诗词大会》参考了两百多本古籍和文献资料,研究了300多幅书画、壁画图片,复原出“汉唐宋明”等朝代的婚服,通过传统服饰的流变展示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历程。如今,以“汉服热”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热”日渐升温。通过跨越网络与现实、文化与旅游、影像与叙事的多元表达,汉服成为当代年轻人表达文化身份、建立生活仪式感、塑造自身个性形象的新选择。可以说,当“材美工巧”的民间工艺智慧融入当下的生产生活,当盛唐的气象、魏晋的风度融入今天的潮牌时尚,传统工艺便焕发出了新鲜的活力。

  当前,全社会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民间文艺的保护传承持续向专业化、社会化拓展。民间工艺、民间美术与新时代的文创、国货相结合,形成具有鲜明中华文化风格特色的国风国潮;民间文学、民间舞蹈与新时代的信息技术、媒介平台相结合,形成一系列富有感染力的影视作品、网络节目及文化传播品牌;不同门类民间文艺的创作与实践与社会公众的文化体验、教育需求相结合,民间文艺传承发展的路径在不断拓宽。

  民间文艺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更是生活的一种表达和体验。“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月光篝火两相明,阿细三弦舞长庚”“临水芙蓉自儿女,镜边刺绣晚沾吟”,正是这些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诗句,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空间,滋养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当民间文艺不断赋予生活诗意,我们不仅仅是生活的旁观者,更是情感的参与者、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的推动者。衷心期待《2024中国诗词大会》等优秀节目进一步在优秀传统文艺与时代生活的结合中传承传统、传播文化,滋养人们的诗意生活。

  《光明日报》(2024年05月26日 11版)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