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五家车企集体造假 日本汽车品牌陷入形象与信任危机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五家车企集体造假 日本汽车品牌陷入形象与信任危机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6-17 04: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记者连线】

  光明日报驻东京记者 马玉安

  日本车企被曝出集体造假丑闻——日本国土交通省近日通报说,丰田、马自达、雅马哈发动机、本田、铃木5家日本车企在量产认证申请过程中存在碰撞数据造假、发动机功率测试舞弊、刹车测试成绩造假等违规行为。

  这起最新的集体造假丑闻已导致多家日本车企的部分车型被暂停交货,车企以及相关企业都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

  车企造假并非孤例

  日本国土交通省的通报显示,涉事5家车企的38种车型存在认证欺诈问题。具体而言,丰田在碰撞测试数据上造假,马自达篡改发动机功率测试的控制软件,雅马哈在不合规条件下进行噪声测试,本田在噪声测试数据上造假,铃木在刹车测试上造假等等。

  目前,这5家车企存在欺诈的32款车型已经停产。其中本田涉及车型最多,为22款,且均已停产;丰田涉及车型有7款,其中3款仍在生产,包括“卡罗拉菲尔德”“卡罗拉爱信”和“Yaris Cross”。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国土交通省依据《道路运输车辆法》,对静冈县滨松市中央区的铃木公司总部实施了现场检查,后续处理结果将跟进发布。

  实际上,日本车企造假事件并非孤例,近几年来屡屡发生。

  自2009年开始,主要生产安全气囊的高田公司因气囊故障造成多人死亡和多起伤害事故,需要召回全球数千万辆配备高田气囊的汽车。

  2016年4月,三菱汽车公司时任社长相川哲郎承认,该公司有4款微型汽车在燃油经济性测试中存在违规操作,以美化排放水平,共涉及62.5万辆汽车。

  2022年3月,日野汽车被曝出引擎尾气排放和油耗数据造假的丑闻。该公司在2016年还曾向日本国土交通省提交尾气排放和油耗的虚假数据。

  2023年12月,调查大发汽车质量违规问题的第三方委员会发布了报告,质量不达标问题几乎扩大至其代工生产的全部车型,包括丰田、斯巴鲁等品牌在内,违规的车型有64款。

  此外,主营汽车零部件生产的日本电装公司此前也被曝出燃油泵产品存在质量缺陷,导致本田、丰田和斯巴鲁等多家日本车企累计召回500万辆汽车;日本最大的汽车安全带供应商日本均胜安全系统公司涉嫌篡改数据,问题产品包括儿童安全座椅使用的安全带。

  日本国土交通省表示,新曝光的集体造假丑闻令人极为遗憾,欺诈问题会辜负消费者的信赖、动摇汽车认证制度的根基。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由于内部调查尚未完全结束,国土交通省的现场检查也刚刚开始,问题进一步扩大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利益最大化的驱动

  日本车企造假不是第一次,或许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有日本媒体报道,诸多日本消费者都表达了他们对日本车企造假无法容忍的态度,专家学者也普遍质疑日本汽车的品质与信誉。日本神户国际大学经济学部教授中村智彦表示,虽然日本车企已多次被曝光存在数据造假和其他不当行为,但他们仍认为自己较其他国家的汽车品质更高,遵循的标准更严苛。“这种自负导致了不遵守规则的现象,这就是傲慢。”然而,造假丑闻频发,绝不只是“自负”和“傲慢”这么简单。

  对于日本多家车企造假丑闻频发的原因,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由于日本市场不景气加上外部竞争压力加剧,导致本土制造业的市场份额被挤压。为了维持竞争力,一些车企只好选择以“造假”等极端方式缩减成本,欺骗市场及消费者。更有分析指出,由于数据造假不会让日本企业伤筋动骨,所以造假者经常有恃无恐。造假血赚,不造假血亏,所以造假已成为日本企业的一种风气。

  历史上,日本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像无形的鞭子抽打着日系车必须不断提升自身品质,日本车企在长期的重压下确立了“偏激”的企业文化理念。

  一是自诩有根深蒂固的“积淀”。日本汽车产业自认为发展历史较长,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有十分明确的奋斗目标,且发展方向也把控得十分精准。

  二是崇尚“自主发展”。日本车企沿袭完全自由竞争的经营理念,日本政府也展示出不会干涉企业发展的姿态。以日产收购三菱为例,三菱作为日本政府曾经的产业,在面临破产危机的时候也要遵循市场规律。整个日本市场常常以此为例大谈“自主发展”。而在政府隐身、疏于监管的环境下,车企为了最大限度地竞争与发展,经营方式注定要展现出最大的“灵活性”。

  三是追求商机和利润的最大化。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日本车企成本压力巨大。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这些企业往往会选择在一些看似不明显的地方,比如生产流程、性能测试等方面违规,从而降低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品牌形象及市场地位损失恐难逆转

  在汽车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品质和安全已成为消费者最关注的焦点。日本车企丑闻再次触动了公众的神经。一旦消费者的信任被辜负,企业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的损失都将受到不可逆转的打击。

  一是日本制造引以为豪的“工匠精神”光环蒙上阴影。“工匠精神”一度代表着日本制造业对产品品质和功能性的极致追求,是日本人对本土工业、工艺引以为豪的标志,而接连不断的造假丑闻将消费者的信任完全打碎。近几年,由于日本企业高层因造假丑闻频发经常鞠躬道歉,曾经的“工匠精神”,如今甚至被网友戏称为“躬匠精神”。

  二是日本汽车出口遭遇信用危机。有分析指出,日本车企造假丑闻对于日本汽车产业链的负面影响比较深远,一系列负面影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够弥补。丰田汽车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4月,丰田汽车全球销量为797097辆,同比下降0.5%。2024年2月以来,丰田汽车已连续3个月销量下滑。一旦消费者信心不足,日本车企将面临巨大的后续压力,日本汽车产业或将在全球市场面临更大挑战。

  三是冲击日本经济复苏态势。目前,日本汽车制造业出货额约占整体制造业的二成,研发费用占比近三成,都是制造业中占比最高的。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如果日本制造的支柱汽车业受到严重冲击,将可能拖累日本GDP的增长。有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日本8大汽车制造商的上下游企业总数为5.9万家,总交易额约为41.9万亿日元,仅丰田的上下游企业就有3.9万家,交易总额达20.7万亿日元。如果将上下游企业包括在内,日本汽车产业从业总人口超过550万人,可见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对日本经济至关重要。此次车企造假丑闻,必将对日本汽车产业链和日系车销量造成较大影响,进而给日本经济复苏带来冲击。

  频频曝出的造假丑闻绝非偶然,它折射出日本车企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忽视了产品质量和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性。这种短视行为虽然在短期内或许能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但从长远来看,却是自毁前程。有评论指出,日本产品质量认可程度近年逐渐崩塌。比起担忧所谓的产业发展,未来日本车企该如何自处、求生,或许才是日本政府和日本车企当下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光明日报东京6月16日电)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17日 12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