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让光明文脉薪火传承——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重要指示精神专家学者座谈会发言摘登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让光明文脉薪火传承——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重要指示精神专家学者座谈会发言摘登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6-17 05: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我学术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王巍

  今年是光明日报创刊75周年。这份报纸不仅是中国学术发展和文化繁荣的见证者,更是我个人学术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让光明文脉薪火传承——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重要指示精神专家学者座谈会发言摘登

  我与光明日报的初次邂逅是在1978年,当时我还是吉林大学历史系的一名学生。当时,《光明日报》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不仅引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解放运动,更在我心中播下了学术探索的种子。

  1997年,我在《光明日报》发表了第一篇文章《世纪之交考古学精品战略的实施》,由此与光明日报结缘。光明日报学术性、理论性强,审稿周期短,能及时反映学界最新动态,引领学术发展,被学者们格外看重。此外,光明日报读者面广,在强调专业性之外,语言也更加通俗,广大学者可以通过光明日报了解其他相关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

让光明文脉薪火传承——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重要指示精神专家学者座谈会发言摘登

王巍

  2000年,我和此前一起参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专家学者,不约而同主张开展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由我撰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的构想》在《光明日报》发表,为探源工程的立项发挥了重要作用。2004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我被任命为负责人之一。20年来,探源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果,这些成果的阶段性展示,都首先在《光明日报》上与公众见面,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

  去年,我还有幸成为中宣部宣教局与光明日报合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的主讲人之一,讲述了西辽河流域的文明化进程。报社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将宣讲视频、文章在多个网络平台上进行推介,被很多受众关注。

  自1997年刊发第一篇文章起,27年来,我也正好在《光明日报》发表了27篇文章。这些文章记录了我的学术成长历程,也反映了光明日报在学术传播上的影响力。

  我对光明日报深怀感恩之心,衷心祝愿光明日报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发扬自身优良传统,不断引领学术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推动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丛斌

  光明日报创刊以来,一直肩负着传递党中央对广大知识分子的殷切期望和热情关怀的职责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致光明日报创刊70周年的贺信中强调,把广大知识分子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不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让光明文脉薪火传承——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重要指示精神专家学者座谈会发言摘登

丛斌

  我最早读《光明日报》,还是在中学时期。几十年来,许多报道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在1978年,《光明日报》刊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振聋发聩的文章,展现了胆识和理论深度,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我多次听到老师讲解这篇文章的刊发过程,很感动,也很感慨。

  光明日报是广大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借此机会,作为自然科学界的知识分子,我想向光明日报提三点建议:

  第一,希望光明日报从认识论和方法论角度,帮助广大科技工作者更好地学习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指示精神,转达党中央对知识分子的期望和要求。

  第二,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创新高峰期,希望光明日报能设立专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不断涌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程进行解读。积极争取在自然科学领域有深厚造诣的专家学者,鼓励他们成为报纸的撰稿人,共同推动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

  第三,光明日报是中央党报,发布的权威信息让党中央放心、老百姓安心、全社会同心、每个人都拥有爱心。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希望她继续发挥知识分子建言献策作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实事求是讨论问题,为实现科技强国和民族复兴伟业贡献重要力量。

  助力建构具有时代感和包容性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国务院原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 江小涓

  光明日报与知识界联系最紧密,刊发内容知识含量最高,始终坚持用理性之光促进我国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当前,我国知识界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对此,我谈四点体会和认识。

  第一,卓越的实践创新呼唤原创性理论创新。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伟大成就世所罕见。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展现出传统理论体系无法解释的多种形态,并以非凡的实践成就质疑和冲击传统体系的解释力和包容性。实践呼唤理论创新。

让光明文脉薪火传承——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重要指示精神专家学者座谈会发言摘登

江小涓

  第二,理论创新要努力建构完整的自主知识体系。学术研究要有分析框架、内在逻辑,让非凡实践提供的独特信息能被合理地还原成理论要素,在知识体系中进行合理安置和组合,既能解释过往也能预判未来。在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中,对中国特色实践因素及各种因素之间关系的理解,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和关键。

  第三,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要体现时代特征。进入数字时代,数据规模和实时性、数据深度和广度等有极大提升,算法和算力也极大改进,有可能揭示高度复杂的经济关系,发现数据间隐藏的复杂关联,并由此更好理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的规律和特色。及时吸纳技术进步生发的新能力,能够构建出既符合中国发展实践,又具备更强分析能力的高水平自主知识体系。

  第四,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需要国际学术交流互鉴。构建既体现我们特色又有广泛包容性的自主知识体系,能够推动全球社会科学体系不断丰富内容、升级版本,在更宽广的视角下呈现中国经验的历史地位和普遍意义。

  希望光明日报传承发扬“与真理同行、与时代同步”的社训精神,助力和引导知识界以国家发展为出发点,展现大国胸襟,秉持世界情怀,凸显时代特征,把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这个知识界的时代命题做下去,做出高水平重大成果。

  抱定宗旨 以文化人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仲呈祥

  我今年78岁,作为《光明日报》的读者和作者始于1980年前后。当时,我由蜀进京求学求职,恩师钟惦棐、朱寨先生便嘱咐我,没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知识的基础,是搞不好文艺评论的,要认真阅读《光明日报》。自那时起,我便与光明日报结缘。

  我在《光明日报》的第一篇文章发表于1980年3月5日,题为《有好说好 有坏说坏》。文章提出,我们评论界要坚持真理、敢讲真话、坚守定力。自那以后,我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文章已超过200篇。

让光明文脉薪火传承——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重要指示精神专家学者座谈会发言摘登

仲呈祥

  20世纪80年代初,一部电影《牧马人》引发广泛讨论。当时,光明日报负责文艺评论的同志深夜给我的老师钟惦棐打来电话,请他写篇评论文章。老师连夜写成《电影〈牧马人〉笔记》,在《光明日报》头版刊发,引起了文艺界轰动。文章全面辩证的实事求是分析,令争论双方都颇为服气。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报社邀我写一篇学习体会,我效仿老师连夜撰写。没两天,这篇题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文章就在《光明日报》头版见报。我深感在光明日报这个阵地上,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是一种幸福和自豪。

  当前,艺术学科建设和文艺评论面临诸多新问题新挑战。正因为如此,希望光明日报继续履行其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坚守文化的根本任务,以文化人、以艺养心、以美塑像,重在引领、贵在自觉、胜在自信。我衷心祝愿光明日报继续抱定宗旨,坚守定力,始终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我的成长足迹在这里

  民盟中央专职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我把光明日报如何培养和陪伴我成长的一些感人故事讲出来。这不仅仅是讲述我个人和光明日报的情缘,更是讲述一份党报如何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团结、激励一代知识分子不断成长进步。我只是其中一员。

让光明文脉薪火传承——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重要指示精神专家学者座谈会发言摘登

吴为山

  从1996年到2024年,我在《光明日报》发表的文章、《光明日报》对我报道的稿件加起来,一共有117篇。另外,报上还发表过我创作的作品60多件。这些稿件中,有我撰写的与季羡林、费孝通、顾毓琇等知名专家学者的交往中被他们的学识与品质感动的故事,也有我发表的文艺观点。2008年以来,我呼吁书法进课堂、文化扶贫要送真情等政协提案,每每最先得到光明日报的响应。2023年,我还参与策划了光明日报关于素描问题的讨论,开展学术争鸣并发表长篇文章《绘事新素:构建中国式素描新体系》。我多次为光明日报撰写与全民美育相关的文章,其中《理论》版发表的文章《以美育提升人文素养筑牢文化自信》,网络转载阅读量近千万,这既表明了美育受关注的程度,也展现了光明日报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光明日报曾在头版刊登过我的雕塑作品,而我的《老子》《睡童》等作品获奖时,光明日报也总是第一时间报道,这样的支持与鼓励让我非常感动。

  为了光明日报越办越好,我提两个建议:一是继续加强与知识分子的联系与互动,宣传各界知识分子奋斗与奉献的事迹。二是开设新时代美育专栏,发表美育观点,共享国家美术经典,提高公众的审美素养。

  是读者、作者,也是邻居

  《人民文学》原副主编、作家 肖复兴

  光明日报社还在虎坊桥附近办公的时候,我的家离那儿不远。从一开始,我与光明日报的关系,既是读者、作者,也是邻居。

  光明日报不仅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也陪伴着我个人的成长。20世纪60年代,我开始阅读《光明日报》。那时我还是中学生,虽然有些文章看不大明白,但是我觉得光明日报跟其他报纸不一样——有许多学术性很强的整版文章,且多是名家之作。

让光明文脉薪火传承——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重要指示精神专家学者座谈会发言摘登

肖复兴

  20世纪70年代,我在中学教书,每天上下班都会经过光明日报大楼。对我来说,报社门前的报栏就是免费的阅览室,每次我都要看上至少半个小时。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从《光明日报》的读者“晋升”为《光明日报》的作者。迄今为止,我在《光明日报》发表了近90篇文章,这让我感到惊讶,也让我更加珍惜与光明日报的这段缘分。

  在几十年的交往中,光明日报的编辑们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对作者的关心,让我深感温暖。

  长期以来,光明日报十分重视文学相关版面,一直坚持把整版的篇幅留给文学作品。特别是最近,还在头版开设了《烟火人间》栏目,刊发散文作品。放眼全国,这都是少见的。这充分体现了光明日报对文学价值的尊重和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不得不承认,全媒体时代,纸媒面对巨大挑战。不久前,我去天坛公园,看到公园报栏里的《光明日报》。我又一次想起20世纪70年代光明日报大楼门前的报栏——那时候每一次经过报栏,总能见到不少读者驻足阅读。在全媒体时代,如何让报纸走进更多普通读者的生活,光明日报和我个人都有进步的空间。希望光明日报办得越来越好!

  求新与求真是她的品质和坚守

  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教授 杨耕

  我想,新中国的新闻史不管怎么写,光明日报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思想要塞。75年的风雨兼程,75年的辉煌历史,证明了光明日报始终与真理同行、与时代同步。

让光明文脉薪火传承——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重要指示精神专家学者座谈会发言摘登

杨耕

  光明日报是一份新闻报纸。新闻报纸的一个特征,就是求新。除非为了寻找资料和进行科学研究,人们一般不看旧报,只看新报,因为在旧报中只能看到“旧闻”,只有在新报中才能看到“新闻”。所以,求新是新闻报纸的特征,当然,也是光明日报的重要特征。比如,1979年,光明日报就敢为天下先,率先报道了王选先生的汉字信息处理技术获得的重大突破。之后,又报道了许多知识分子的情况,如物理学家王淦昌先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过程、经济学家孙冶方先生晚年所经历的坎坷道路。此外,还对袁隆平先生、孟二冬教授等人的事迹进行了报道。光明日报不但报道求新,她本身也力求创新。1955年1月1日,光明日报率先在全国新闻出版行业中改革、创新排版,即由直排改为横排。这是一个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它改变了中国人的阅读习惯。求新、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是光明日报的品质和坚守。

  但是,求新不能离开求真,离开了求真的求新,只能是无根的浮萍,随波逐流。作为思想文化大报,光明日报始终追求求新与求真的统一,在求真的基础上求新。最典型的表现,就是1978年5月11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个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它对中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之后,光明日报又发表了一系列拨乱反正和求真务实的文章,如《农村集市贸易应该恢复》《阶级斗争“任何时候”都是“纲”吗》等。可见求真、实事求是的精神一直是光明日报的品质和坚守。

  加强知识普及和理论传播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创始院长 钱乘旦

  光明日报是一份非常了不起的报纸,做好知识分子工作这个任务一直到现在都完成得非常好,我们这些读书人都非常喜欢《光明日报》。

让光明文脉薪火传承——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重要指示精神专家学者座谈会发言摘登

钱乘旦

  2011年8月,光明日报开辟了一个新的版面——《理论·世界史》,这对我们史学界是一个非常大的支持。中国是一个有着历史传统的国家,但我们对外国历史的了解和认识并不充分。光明日报开设这个新版面,对我们研究历史尤其是世界历史的人来说,是一个重大鼓励。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一版面近年来在传播世界史研究成果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努力,在国内世界史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衷心感谢光明日报创设这个版面。

  现在,中国越来越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心,可是我们对外国了解得还不够,对有些地区的历史研究几乎是空白。光明日报应该加强相关的知识普及和理论传播。对于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特别是涉及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大体系”任务,我期盼光明日报采取更大力度、承担更多责任。

  在学科层面上,国家在交叉学科下面设立了区域与国别学,光明日报也可以考虑在版面上增加这方面的内容。

  光明日报有一个非常好的传统,那就是追求真理,追求学术创新。建议光明日报在刊发学术文章方面,继续鼓励新观点、新理论的出现,始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 瞿振元

  光明日报创刊75年来,在教育宣传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我是《光明日报》的一名忠实读者和作者,从中不断汲取营养。她也成为我工作的重要助手。

  我曾经在清华大学工作,与光明日报有很多联系。在教育部工作,尤其是在高校学生司工作时,很多有关招生、就业等方面的政策宣传,都是通过《光明日报》等媒体实现的。我在中国农业大学工作时,包括“黄淮海盐碱地治理”“科技小院”在内的许多科技和教学改革成果,光明日报都作了报道。

让光明文脉薪火传承——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重要指示精神专家学者座谈会发言摘登

瞿振元

  光明日报是我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帮手。我特别喜欢这份报纸。

  现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已经成为整个教育战线的主旋律。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过程中,基础教育怎样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职业教育如何坚持类型定位,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高等教育如何发挥好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方面的全面功能?还有诸如民办教育的问题、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问题等,都期待在讨论中、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加速推进。光明日报在这方面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光明日报过去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教育事业发展方面做了非常有成效的工作,今后也一定能够继续坚守思想文化大报定位,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专家学者发言以姓氏笔画为序)

  (光明日报记者 尚文超、刘梦、方莉、方曲韵、赵斌艺整理)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17日 07版)

[ 责编:王蕾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