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战火中逃离家园的加沙难民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战火中逃离家园的加沙难民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6-24 02: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记者连线】

  光明日报驻开罗记者 陈天喆

战火中逃离家园的加沙难民

6月17日,在加沙地带南部城市汗尤尼斯东部的一座城镇,巴勒斯坦难民等待慈善厨房发放食物。新华社发

  6月20日是世界难民日。就在两天前,以色列国防军继续在加沙多地展开军事行动,以军坦克在战机和无人机的掩护下不断发动袭击,造成大量伤亡。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成千上万的加沙人在战火中被迫逃离家园,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流亡到了埃及,在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中艰难挣扎,努力寻找新的出路。

  “再也回不了家的人”

  今年28岁的阿迈尔来自加沙地带中部的布雷吉难民营。去年9月,她离开加沙前往开罗参加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的公益活动,但活动还没有结束,加沙地带就燃起了战火。自那之后,她一直滞留在开罗,“回家”变得遥遥无期。

  阿迈尔说:“来开罗前我刚和男朋友订了婚,如果没有这场‘战争’,我现在已经结婚了,或许都有了小孩……”面对采访,她微笑着努力表现出乐观,但她的眼泪却并不配合,一直在眼眶里打转。直到说起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的家人,她再也控制不住情绪,潸然泪下。对她而言,原本一趟三百多公里的旅途,眼下却变成了没有终点的流亡,家的距离被战争越拉越远。

  这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之后,加沙地带有太多普通家庭被打散,妻离子散甚至阴阳两隔的悲痛画面随处可见,无数人从此再也回不了家,甚至再也没有了家。根据巴勒斯坦驻埃及大使馆的粗略统计,自去年10月以色列和哈马斯爆发激烈冲突以来,有近10万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通过各种方式越过边境来到埃及避难,从此过上了一眼望不到头的流亡生活。

  “新生活”依旧艰难

  逃到埃及的加沙人暂时避开了战火,开启了“新生活”,但异国他乡的谋生路并不平坦,残酷的现实没有对他们网开一面。

  挡在他们面前的第一道关是“非法身份”。由于埃及因为各种原因拒绝接收巴勒斯坦难民,非法入境的加沙人只能“黑”在那里,无法像其他国家的难民一样融入当地的生活。即便通过某种方式拿到了签证(一般是旅游或者探亲),有效期也不过45天。战火一烧就是9个多月,现在也看不到一点和平的曙光,对于寻求避难的加沙人来说,45天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有几位加沙人向记者诉苦,他们表示,因为没有合法身份,他们只能游离在城市的边缘。即便在那里,他们也无法乘坐长途交通工具,活动范围很狭窄,外出时格外小心谨慎,生怕被当地人举报或被移民部门发现后驱逐。这种惶惶不可终日的生活让他们苦不堪言。

  除了没有合法身份,他们的生活也缺乏保障,生活条件窘迫。根据记者的观察和走访,来自加沙的难民主要蜗居在开罗的吉萨、费萨尔和因巴巴等几个外来人口大量混居的地区,这里除了巴勒斯坦人以外,还生活着许多苏丹、叙利亚和利比亚人,当地有很多规模庞大的“三不管”社区(“城中村”)。不断加重的人口压力已经使开罗老城区不堪重负,像这种各类人员高度密集的“城中村”地带,生活状况可想而知。

  记者原以为这些地方的生活条件虽然差,但生活成本可能很低,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由于这里人口流动性极高,当地房屋租赁生意很是兴旺,而且是绝对的“甲方市场”。胡开价、乱抬价、不砍价是这个市场的常态,外来租客根本没有话语权,况且流落到此的几乎都是无路可走的人,他们本来就没有讨价还价的筹码。不少刚到开罗的加沙人反映,他们支付的租金要比市场价格更高,原因是房东们知道能出来的加沙人都是有“家底的”。对于这种情况,他们也无可奈何。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难以获得必要的医疗救助也是困扰加沙难民的难题之一。根据埃及卫生部门的一份声明,自去年冲突发生(10月7日)到今年2月29日,共有44065名来自加沙的巴勒斯坦伤患在埃及接受了医疗救助。不难看出,埃及政府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是面对本来就很紧张的埃及公共医疗资源,仍然有不少在埃及的巴勒斯坦伤患无法获得及时的救助,其中还包括一些因害怕被遣返而不愿前往医院的伤者。

  “努力活下去”

  生活虽然苦,但这些巴勒斯坦人从未丧失信心。他们自发组成了一些民间公益组织,在艰难困苦中相互扶持共克时艰,展现出巴勒斯坦人的顽强与团结。

  加沙女孩阿曼尼创建的公益组织“Sanad”在加沙人中受到欢迎。这个组织不仅帮助在埃及避难的加沙人立足生活,还为在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同胞提供力所能及的人道主义援助。据阿曼尼介绍,她的组织是去年10月20日在开罗成立的,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因为自己来到开罗后遇到很多困难,于是她开始思考如何帮助其他人。

  起初阿曼尼带着几位志愿者一起照顾那些伤残的加沙人。在她的感召下,想要参与其中的热心人越来越多,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很快形成一股不小的力量。之后,“Sanad”发展越来越快,开始了组织化运作。阿曼尼说:“现在已经有了比较稳定的体系,在评估受助者的基本需求后,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支持,比如解决食品和衣物的基本需求,为他们提供心理疏导帮助。”

  类似的组织还有“巴勒斯坦慈善团”。这个组织是原生于加沙地带的公益组织,目前在开罗也有了分支。除了为加沙人提供基本的生活物资以外,他们还提供药品和基础医疗服务,成为埃及加沙人的“诊所”。

  在开罗究竟有多少巴勒斯坦公益组织,没有确切的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组织越来越多,而且发展很快。阿曼尼告诉记者,他们主要通过社交网络平台以及一些专业的众筹网站募集资金和进行宣传,每天都能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民间捐助。为此她很感动,这也使她和团队有能力扩大自己的公益覆盖面。

  对于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在埃及的加沙人普遍很迷茫。阿曼尼坦言,做公益原本只是生活变故下的“一时兴起”,但现在看来要长期做下去了,因为再难也要想办法活着,她的愿望是尽可能帮助更多的巴勒斯坦同胞。

  (光明日报开罗6月23日电)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24日 12版)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