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勇担使命 敢闯敢创 在深化改革中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勇担使命 敢闯敢创 在深化改革中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6-25 05: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建设教育强国·教育笔谈】

  作者:任友群 李术才(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强国,教育始终是强国兴起的关键因素。当前,世界格局深刻调整、教育模式深刻重塑、创新范式深刻变革,强国建设对教育、科技、人才的迫切需要前所未有,高等教育必须勇担使命、敢闯敢创,以更大担当、更大作为全面彰显龙头引领作用。新时代新征程,高校要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力解放思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世界一流大学。

  1、筑牢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历史和实践证明,我国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党的全面领导是最大优势和根本保证。高校必须纵深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深入探索高质量党建引领一流大学建设的新路径。

勇担使命 敢闯敢创 在深化改革中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第十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决赛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举行,图为参赛选手在相互交流。俞方平摄/光明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新时代新征程上,高校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自我革命精神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化“两个确立”“两个维护”制度保障,健全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机制,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师生员工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创造性推动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一融双高”,以党的全面领导引领践行“四个服务”,扛起教育强国使命。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高校要深入探索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机制,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守正创新打造思政“金课群”;要深化“三全育人”,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辅导员队伍,贯通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网络思政与日常思政、学生思政与教师思政,塑造润物无声的“大思政”生态;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高校要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动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在目标使命、制度机制、组织队伍、平台载体等方面互融互促,同时,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健全重要事项政治把关机制,推进议事决策规范化科学化,完善协同共治格局。要创新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机制,建立功能型党支部,在科研平台、学术团队、工程项目、学生社区等载体上搭建党员岗位建功平台,全力支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2、聚集人才和大师,建设人才高地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人才汇聚的集中地,必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造就、吸引集聚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高校要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刻认识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国家和民族持续发展的战略支撑的迫切要求、重要内涵,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五育并举”,探索完善“招生—培养—就业—发展”联动的学科专业育人体系,推进交叉培养、本研贯通培养,创新科教产教协同育人机制,积极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数智化转型,全面搭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此方面,山东大学坚持把培养“最优秀的本科生”和“最具创造力的研究生”作为核心育人理念,打造以“六院一堂”为引领的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在培养富含“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崇实品格、创新素养”山大基因的卓越人才上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无论是建设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世界一流大学,还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都离不开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高校要坚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以强化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为首要任务,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能力为关键,培养更多“四有”好老师,更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师资保障。

  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高校要聚焦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持续深化人事人才体制改革,优化杰出人才体系,完善“大师+团队”建设模式,健全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实施代表性成果评价,大力推进团队评价、长周期评价、交叉学科评价、国际同行评价,切实培养和延揽大学者,关心和扶植“小人物”,汇聚和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山东大学持续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分类成长阶梯,量身打造人才政策特区,在激发人才和团队干事创业活力、打造战略人才梯队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3、深度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建设科创高地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必须加快构建与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化学科体系、有组织科研体系和技术转移转化体系,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动能,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给予更高质量的支撑。

勇担使命 敢闯敢创 在深化改革中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在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癸卯年祭孔大典上,学生在诵读《论语》。新华社发

  学科建设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重要载体,是一流大学事业发展的根基。高校要正确处理守正与创新、优势与特色、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关系,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创新组织机制,破除学科壁垒,主动推进学科更新换代,整合改造老化学科和学科方向,积极布局国家紧缺的新兴学科和研究方向,在动态调整和优化学科设置中,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优势学科群。近年来,山东大学聚力推动学科升级换代,通过优化完善目标导向、任务导向的学科资源统筹配置机制,力争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学科。

  高校要聚力原创性颠覆性创新,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个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聚焦大信息、大能源、大健康等战略必争领域,主动适应国家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统筹自由探索和有组织科研,打造基础研究特区,建设高能级科研平台体系,统筹推动校地企创新资源深度融合,健全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核心的科技评价机制,不断产出更多“从零到一”“从一到百”的突破性成果,当好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山东大学主动“揭榜挂帅”,积极承担亿元级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攻克碳化硅晶体生长、隧道突水突泥灾害防控等多项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

  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高校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深度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持续抓好“两个先行先试”,打造“组织为要、贡献为上”社会服务模式,加快建设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强国家大学科技园,打造高水平智库体系,积极服务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在高质量服务强国建设中激发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新动能。就山东大学而言,服务山东战略就是服务国家战略,构建“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服务布局,着力打造社会服务“山大系”品牌,全力推动学校改革发展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发力、同频共振,是山东大学矢志不渝的追求。

  4、着力推动“两创”,建设文化高地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高校作为思想文化高地,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践行“两个结合”,奋力成为“传承创新、斯文在兹”的时代文化灯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高校要不断强化文化传承创新基本职能,坚持以“第二个结合”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奋力担当文化“两创”领航者,推动“两创”成果更富时代性、民族性和世界影响力,更好地为社会发展进步和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丰富滋养,不断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坚实支撑。山东大学立足齐鲁地域优势,充分发挥中国古典学术优势,积极承担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如全球汉籍合璧、《永乐大典》存卷综合整理研究、中华文明探源、考古中国等,不断以优质“两创”成果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高校要争当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的主力军、先锋队,在观照中国与时代中,融通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奋力提升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贡献度,着力产出一批有思想力量和现实力量、能够引领文明建设的重磅学术成果,以高度学术自觉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切实服务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山东大学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重要回信精神,发挥“文史见长”优势,重点建设“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国古典学术”一流学科群,打造以《文史哲》为引领的一流人文社科期刊方阵,在科学阐释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中培育“山大学派”。

  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要自觉做融通中外的文明使者,奋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通过国际教育、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方式,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主动搭建广阔交流平台,积极拓宽交流领域,不断深化交流机制,培养更多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和知华爱华的国际汉学家,为推进民心相通、文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大力量。山东大学注重发挥孔孟之乡的文化优势和儒学研究领先的学术优势,加强国际儒联山大研究基地和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深度参与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重大平台建设,持续奏响文明交流山大“韶乐”。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25日 15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