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温源
近年来,我国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已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金融机构体系,银行业资产规模居世界第一位,保险业市场规模居世界第二位。在国务院新闻办21日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肖远企等相关负责人围绕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详解。
金融业主要指标处于健康合理区间
我国坚持深化金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金融机构进一步向内涵精细化管理转变,不断推动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数据显示,7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423.8万亿元,同比增长7%;保险业总资产达33.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7.7%。资产质量保持稳定,不良贷款率稳中有降。今年以来,信用风险总体可控,7月末,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1.61%,比去年同期低0.08个百分点。不良资产处置力度进一步加大,今年上半年银行处置不良资产1.4万亿元。风险抵补稳中有增。7月末,银行贷款拨备覆盖率为216.7%。上半年末,银行资本充足率达15.53%,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95.5%、132.4%。
肖远企表示,银行和保险机构抵御风险的“弹药”还是非常充足的。银行业两个主要流动性指标即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例都符合监管要求。当前我国银行业稳中向好、风险可控,主要经营指标和监管指标都处于健康合理区间。
与此同时,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金融供给持续增加,更加精准高效。
数据显示,7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51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3.5万亿元;银行保险机构债券投资余额103万亿元,较年初增加4.9万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3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7.4%。资金结构更加优化,7月末,制造业贷款同比增长11.4%,高技术产业贷款同比增长13.9%,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17.1%,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贷款同比增长12.4%。前7个月,保险业赔款和给付支出1.39万亿元,同比增长30.2%。
全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的重大任务,包括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五大篇文章。
今年以来,金融机构加快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出台关于推动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持续优化绿色金融标准和绿色金融评价工作;进一步完善普惠信贷体系;与相关部门共同推动个人养老金制度发展;出台银行保险业数字化转型指导意见,加快发展数字金融产品服务,强化数据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
统计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15.3万亿元,其中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占比均超过四成,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9.5%。“科技企业很多时候缺少质押物,所以我们在科技金融方面鼓励银行机构开展信用贷款。科技从概念到产业化,再到产生效益,时间比较长,所以我们也鼓励银行机构对科技企业和科技行业更多发放中长期贷款,使其能够与科技行业和企业的投入周期更加匹配。”肖远企表示。
绿色金融方面,截至6月末,我国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31万亿元,同比增长25.9%;2024年上半年绿色保险赔款支出达850亿元。在普惠金融方面,6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2万亿元。在养老金融方面,目前已经开立超过6000万个账户,各类储蓄存款、银行理财、商业养老保险产品超过500个。商业养老保险已积累养老金规模超过6万亿元,覆盖近1亿人。
肖远企指出,下一步将积极督促金融机构落实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工作要求,引导和培育更多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供给,提升绿色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稳步推进商业养老金融发展,鼓励保险机构设计出更加简单、便捷、稳健的保险产品。推动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应用,强化数字赋能,提升金融机构管理水平。
营造规范放心的金融消费环境
金融监管活动要全覆盖,既要管“有照违章”行为,更要管“无照驾驶”。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突出强监管严监管导向,不断强化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法规司司长王胜邦介绍,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强化信息的互联互通,完善非法金融活动的监测预警平台,提升对非法金融活动及主体的识别能力,实现动态监测,及时预警,关口前移,尽早处置。同时在风险为本的审慎监管框架下,进一步明确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边界,引导金融机构审慎经营。
保护广大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守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是金融监管的应有之义。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积极构建责任清晰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体系,与相关部门建立了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强化对金融消费者的全过程保护,提升金融消保工作的温度,营造规范放心的金融消费环境。”王胜邦表示,金融交易发生之前,金融机构要高度关注金融产品的风险和金融消费者、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将合适的产品通过适当的方式销售给合格的投资者,不能出现错配。交易发生后,要推动金融机构有效落实监管要求,探索建立多元的金融消费纠纷解决机制,更好保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22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