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作者:李红叶(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学者张锦贻数十年持续关注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出版有《少数民族儿童文学新论》《内蒙古儿童文学再论》《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等论著。近期,她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发展史》一书,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视野开阔,全面梳理了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的起源、阶段、规律及成就,并通过对各个时期不同体裁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的介绍与评析,呈现了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的多元文化魅力,对理解和把握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文学整体面貌、推动其进一步发展与繁荣富有意义。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发展史》 张锦贻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在纵向历史维度上,《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发展史》将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置于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整体脉络中,来观察它与汉语地区儿童文学之间的交融、互补、对话;在横向美学维度上,该书则注重梳理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因地域特色、民族文化传统、语言风格等呈现出的独特审美价值。张锦贻认为,自然美、人情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以及少数民族少年儿童蓬勃的生命力等,使得少数民族儿童文学魅力无穷。
该著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以史的脉络为线索,综述每个历史阶段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的概貌、艺术成就,主体部分则是对大量具体作家作品的评述。这些评述,将理性与诗性结合,展现出一种内在的激情。例如,谈及内蒙古青年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作品时,她说:“无论是蒙古族还是其他任何一个民族的读者,读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作品,都会对其中不屈不挠的英雄主义、自强自信的精神有一种入骨的体验和感受。”在分析乌热尔图小说《七叉犄角的公鹿》时,她指出乌热尔图的文字“以一个鄂温克少年的童稚目光和天真情怀……描述了他们淳朴的精神世界,他们对大自然的依附和崇拜”,接着,又充满感情地写道,“作家把艺术的真实和艺术的倾向性结合得那么自然,那么美好”。在《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发展史》一书中,诸如此类研究主体与研究对象相知相融、文字灵动自由的述评颇多,这就使作者的文学批评显示出一种独特的气韵。
长期以来,张锦贻对儿童文学,对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学及少数民族儿童有着深切的感情,因此,她的学术研究是“有我”的研究,是“用心”“用情”的研究,赋予了理论文本以情感的温度。她与很多作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在与他们的交往中,获得了诸多感性体验,也使她有机会深度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与文学。她对专为儿童写作的少数民族作家、对表现出创新性的作品赞誉有加,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创作。同时,因她的关注,少数民族作家的优秀作品进入了更广泛的读者群体的视野。
张锦贻的学术研究有填补学术空白之宏旨,但最令人感动的地方是她对儿童文学事业数十年如一日的追求和热爱。她出生于1935年,《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文学》(2018)及《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发展史》(2024)均成稿于耄耋之年,两部著作均建立在高密度作品阅读及敏锐的审美判断力之上。由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学者一生与其学术研究相辅相成、相互滋养的动人关系。
少数民族儿童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未得到学界的充分关注,尤其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它的研究难度在于,研究对象涉及五十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张锦贻长期深入内蒙古各盟(市)旗(县)及我国南北边陲的民族地区,以蒙古族儿童文学为中心,不断向外延展,对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文学进行全局、整体和持续的研究,不仅为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研究提供了建设性的视角和方法,也以其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给予我们诸多启迪。
《光明日报》(2024年12月21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