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学思践悟】
作者:吕文利、黄丰富(分别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边疆研究所博士后)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长河中,不仅形成了辽阔的中原腹地,也形成了广袤的边疆区域。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加强边疆史和边疆治理相关的多学科研究,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中国边疆史研究应发挥基础性作用。
中国边疆史研究的形成与演进
边疆历史学家马大正先生将近代以来中国边疆研究高潮的兴起总结为三个阶段。晚清时期,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的边疆危机全面爆发,边疆问题成为关乎民族存亡的关键问题。在这一背景下,以“西北史地学派”的兴起为契机,掀起了中国边疆研究的第一次高潮。
1909年中国地学会的成立,成为中国边疆研究从传统向近代发展的转折点。各类边疆学术社团、边疆研究学术期刊与著作大量涌现,高校专业化边政学系纷纷设立,推动了中国边疆研究的快速发展。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影响下,以“边政学”倡议为标志,迎来了中国边疆研究的第二次高潮,并直接推动了中国边疆研究的专业化与学科化发展。
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成立,并在此后将中国古代疆域史、中国近代边界沿革史、中国边疆研究史确立为三大研究系列,标志着中国边疆研究步入新阶段并迎来第三次高潮。中国边疆史研究专业期刊的创刊、“边疆史地丛书”的出版、国内外边疆研究学术交流的开展以及部分高校自主设立“中国边疆学”二级学科,推动中国边疆史研究呈现百花齐放态势。中国边疆研究的兴起和壮大,在服务国家边疆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进中国边疆史研究的理论建构与学科建设
近年来,广大中国边疆史研究者以中国疆域的形成历程、“大一统”等疆域理论、中国历史上的边疆治理、近代中国边患与界务问题等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开展理论建构和史学考证。面向未来,立足已有成果,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创新中国边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高质量推进理论建构与学科建设。
坚持“五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贯穿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最终形塑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五个共同”,充分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逻辑,是中华民族历史观的高度凝练。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研究资源。“大一统”“天下观”等思想理念,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奠定了观念基础。这些思想理论是在历朝历代的治边实践中形成的,为梁启超、顾颉刚、费孝通等学者对“中华民族”概念的论述与阐释提供了思想源泉,也是进一步开展中国边疆史研究的宝贵思想资源。
多维度发掘可靠史料。史料是历史学研究的基础,各民族的历史典籍、碑刻、神话、传说等,能为更全面地揭示中国边疆历史发展轨迹提供启示。边疆是对外交往的窗口,推进中国边疆史研究,要利用好海外档案文献以及明代以来来华传教士等留下的各类资料。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迭代升级,为中国边疆史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传统史料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丰富了边疆史研究的史料来源。
融通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中国边疆学作为一门正在形成中的交叉学科,其兴起既是对新时代产生的新问题的学术回应,也是多学科融通发展的自然结果。开展中国边疆史研究,不仅需要以历史学的实证研究为基础,也需要融通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语言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博采众长,在多学科交叉研究中丰富边疆史研究的视野、理论与方法。
打造专业化、学科化的研究队伍。拓展研究阵地,建立国家层面的中国边疆学会,统合全国边疆研究力量。设立边疆研究专项基金,加强对中国边疆史研究专业期刊、著作等的支持力度。鼓励高校开设中国边疆史课程,设立中国边疆学研究硕士、博士点,完善中国边疆学人才培育机制。
发挥边疆史研究在建构自主知识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
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历史学研究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而发挥边疆史研究在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阐释中国疆域形成的基本规律与发展趋势。历史阐释是历史学的基本功能。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需要对中国边疆史进行整体、全面、系统研究,总结边疆社会形态的历史演进,探究中国边疆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规律,在此基础上,深化边疆历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全面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与现实必然性。
总结中国历史上边疆治理文化与经验。中国历代王朝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守中治边”“执两用中”“宽严相济”“因俗而治”“齐政修教”等治边思想,从“因俗而治”向“齐政修教”的转变是中国边疆治理实践的总体趋势。应从治边思想、制度设计、经济开发等方面进一步探析中国边疆治理的历史根源与时代特征,总结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拓展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的理论来源。
融会贯通中国古代传统与现实实践。广大研究者应继承和发扬中国边疆史研究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在充分把握中国边疆治理历史连续性的基础上,积极探寻中国边疆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与一般规律。只有做到贯通古今,才能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持续为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进而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
提炼标识性概念,推进学科体系建设。打造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标识性概念,推动中国边疆史研究的理论提升和社会普及,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实现中国边疆史学术研究与社会应用层面的同频共振。同时,进一步推动中国边疆学学科体系建设与学科设置,夯实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的学科基础。
《光明日报》(2025年01月09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