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作者:江子(江西省作协主席)
走进江西于都县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你肯定会与很多衣物相遇。
纪念馆的玻璃柜里,陈列着于都籍将军生前用过的缝补了的白色棉质马褡子,一旁还有军衣帽的复制品、补得看不出原样的长袜子、满墙摆成中国地图形状的草鞋……
纪念馆左边进门处,有一件羊皮袄。它中长款,绿色棉质外套,仅凭胸前一粒同样绿色的有型的大扣子来看,羊皮袄做工十分考究,看得出是件大衣。虽然,它已经很破了,特别是两边下摆满是漏洞,不仅棉质的外套破败,就连里面的羊皮也溃不成“衣”,羊毛四处可见,说它是一件羊皮袄,不如说是一个羊皮袄“遗骸”。但比起馆内大多数粗布衣衫,它仍显得特别扎眼,特别有派头,仿佛异类。
毫无疑问,这是一件有故事的羊皮袄。
这样的一件有派头的羊皮袄,其主人竟然是一名普通的于都籍红军战士。
事情得从1932年说起。那一年,为打破敌人“围剿”,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央苏区开展大规模“扩红”运动。
于都县银坑镇琵琶村28岁的青年曾广华踊跃报名,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他被分派到红1军团26师担任通信员。不久他就参加了漳州战役。战斗告捷,歼灭国民党军第49师大部,缴获了枪、炮及大量战略物资,其中就包括这件羊皮袄——它原本的主人,肯定军职不低,不是团长就是营长。
鬼使神差,这件羊皮袄归了曾广华。这场战役中,曾广华不慎染上了恶性疟疾,但他坚持不下火线,还在战斗中立下战功。战斗结束后,他住进了红军医院。一天,团首长来医院看望伤病员,见他全身抖得厉害,就命警卫员去司务长那里将这件羊皮袄拿来,盖在曾广华身上。曾广华病好后,首长明确指示,曾广华在漳州战役中立了功,这件羊皮袄就奖给他!
从此,这件羊皮袄就与曾广华结下了不解之缘。
老实说,面对这件羊皮袄,曾广华最初是惶惑的。他是穷人家的孩子,红军中普通的战士,这么一件昂贵的衣服,他以前见都没见过。它在他眼里,就像一名国民党俘虏。他占有它,其实就是负责看管它。他不穿它,但他走哪儿都带着它——那可是他的荣誉,也是军中领导关心战士的见证。
1934年10月,漫漫长征路开始,曾广华带着这件羊皮袄,跟随中央红军从于都渡河出发。
长征路上,战士们首先面对的难题是饥饿。曾广华是炊事班战士,每天都为粮食的问题发愁。到达一望无际、荒无人烟的草地,粮食愈发短缺,不少战士因饥饿永远倒在了草地上。曾广华和战友们靠着进入草地前囤着的一些小麦和沿途挖的野菜,最终撑过了雪山和草地。
战士们面对的第二个难题是寒冷。特别是积雪常年不化的夹金山,当地藏族人称之为“鸟儿也难以飞过的神山”。寒风凛冽,积雪没腰,不时会有碗大的冰块混着泥土砸下,多少战士陷入积雪中壮烈牺牲!可曾广华靠着这件羊皮袄的温暖,顺利翻越了雪山,并最终抵达了延安。
昔日曾广华看管的“战俘”——羊皮袄,已成了他同一个班组的战友、兄弟。恶劣气候如战场,它为他冲锋陷阵,羊皮像墙一样为他阻挡了寒冷,它羊皮内的羊毛仿佛火炉,给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温暖。白天,它是矛,是盾,刺破寒风、阻击冰雪;晚上,它是棉被,为他守护美好梦乡。它的绿色,与积雪的白色构成了有力的对抗——那是生命与春天的颜色,给了曾广华和战友信念一般的力量。
接下来,这件羊皮袄跟着他四处征战。他在延安参与了根据地建设,几年后他又到南泥湾垦荒,之后又参加了三大战役中的辽沈、平津战役。10余年的征战,曾广华这位当年的青年农民,成了一名刚强的红军战士,而那件羊皮袄,也已成为有着钢铁精神的战袍。
新中国成立了。曾广华面临着人生的重大选择:是等着国家安排去新的岗位工作,还是回家种田?曾广华毅然选择了后者。
曾广华的理由是,他没有文化,不能在需要知识的岗位上为国家作贡献,而且身上还有伤病。多少战士都牺牲在了长征路上(1万多名于都籍战士,活到新中国成立的只有200多人),作为战争的幸存者,活着他就已经满足。他想回家种地,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如此,他才能心安理得。
他的另一个理由是,他与羊皮袄是从于都出发的,现在革命胜利了,他要带着羊皮袄回家——它也该想家了吧?
曾广华之所以做出如此选择,肯定还有羊皮袄的暗示。羊皮袄跟随他四处征战,早已有了战士的人格。他与它相互成全。现在的他,只有堂堂正正自食其力,才配继续做它的主人。
曾广华带着羊皮袄回到了于都。他把家乡当成新的战场,像战士一样严格地要求自己。他勤劳、刻苦,靠劳动所得过日子,从不给组织添麻烦。他总是想着帮助别人。因为战功,他每个季度有一点补助,但他常常把补助借给村里贫困的人。
在家乡,与曾广华最亲的是那件羊皮袄。他经常在夜里从箱子里拿出它打开,从领子到下摆一点点抚摸着它。冬天,他穿着它四处走动,晚上,他把它盖在身上。多少不便给家人与村里人说的话,他都悄悄跟它说。多少焦躁不安的时候,只要看到它,他的心就会迅速安定下来。
1992年,曾广华诀别了羊皮袄,走完了他光荣又平凡的一生。他是无憾的,作为一名战士,他战斗到了最后一刻。那件羊皮袄,就是他战功的见证。
2014年,他的后人将羊皮袄捐赠给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
经过90多年的时光,这样一件羊皮袄,的确破得不成样子了。它的色彩已经暗旧,到处是破洞、裂口、脱线,白色羊毛在破败处探头探脑。作为一件衣物,它已毫无遮身蔽体的价值。
可是,这件羊皮袄又远比90多年前更加威风凛凛。它的经历无与伦比,它的火焰永不熄灭。它是英雄,是披荆斩棘的战士,是无惧的勇者——它悬挂在玻璃柜中,就像一道凛然的悬崖,一座高耸的碑,须仰视才可见。
这件羊皮袄,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延安根据地建设和解放战争,被数十年的战场硝烟和风霜雨雪洗涤,已经有了革命者的血性与骨力,是革命的信物。它无字,却是写满了中国革命史的羊皮手稿。
有意思的是,当代于都以纺织服装为首位产业,至今全县纺织服装企业超3000家,全行业产值突破800亿元,先后获评“全国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先进产业园区”“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等称号。
每一天,于都生产的服装件数都以万计……而它们与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里的所有衣物都应该存在伦理关系——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里包括这件羊皮袄在内的所有衣物,都应该是它们共同的先祖。
每次去于都,我都要去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看看这件羊皮袄,看看这位走过长征的“老红军”。我愿意想象它崭新、挺括的样子,以及战士穿着它的样子。它有着即使在今天也依然算得上精细和时髦的做工和款型。它伤痕累累、风尘仆仆,好像刚从战场走出来。
即使隔着玻璃,依然可以感受到这件羊皮袄身上历史的气息。它是有籍贯的老者、守军纪的战士,从于都出发踏上长征路的8.6万名英雄,都是它的战友与亲人。
《光明日报》(2025年01月17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