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面面观·艺术乡建】
作者:林茂(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编者按
乡村建设,艺术类院校当何为?近年来,很多高校不断探索实践。2024年以来,本版陆续刊发《艺术乡建:艺术与乡村的双赢实践》《让更多优质艺术资源直达乡村》等稿件,通过典型案例,阐明“艺术类院校如何赋能乡村建设”,引发广泛关注。本期约请相关院校专家学者,通过不同维度对怎样更全面理解艺术乡建、艺术乡建应从哪些方面着力等展开讨论,以期为艺术类院校师生参与乡村建设提供更广阔的视角和思路。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如今的中国乡村不仅是农业生产载体,也逐渐成为文化复兴沃土,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文化自信的关键场域。如何讲好乡村故事,是高校在开展艺术乡建时应当关注的重点。
乡村故事的传播逻辑可以从叙事学、文化理论和传播学的角度加以阐释。乡村故事的叙事逻辑既包含对乡村历史文化的再现,也承载着当代乡村社会的身份诉求。讲好乡村故事,能够使乡村文化从地方性走向普遍性,让更多社会主体将目光投向乡村。乡村故事的讲述需要在叙事内容和传播形式上实现受众需求的对接,找到城乡居民的共同关注点和情感共鸣点,从而实现传播效能的最大化。
媒介的联动创新是讲好乡村故事的关键策略。由于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乡村故事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主要局限于乡村内部,难以形成大范围的文化影响。在现代媒介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媒介、传统媒介和跨媒介的融合,为乡村故事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多样化的形式。一方面,数字媒介的普及为乡村故事的传播拓展了边界。短视频、直播平台等以其碎片化和高互动性的特点,成为乡村故事传播的重要渠道。通过记录乡村日常生活、艺术文化、节庆活动等,短视频能够快速吸引城市年轻群体的关注,实现乡村文化的跨区域传播。另一方面,传统媒介在乡村故事传播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书籍、纪录片、广播等以其系统化、深度化的叙事方式,能够赋予乡村故事更高的文化价值。尤其是纪录片,通过专业的镜头语言和叙事逻辑,不仅能够真实地记录乡村生活的点滴,还能展现乡村发展中的奋斗与梦想,为受众提供情感共鸣,传递乡村的时代精神。此外,跨媒介融合的传播形式可以增强乡村故事的互动性与体验感。例如,通过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将乡村故事传播与文化消费相结合,可以进一步激发人们对乡村文化的参与热情。
本版图片均为乡村题材插画。资料图片
乡村故事的传播需要高校基于以上认识开展相关实践,同时还需要高校做好与多元主体的沟通协作。比如,政府在乡村文化传播中扮演着政策制定者和资源整合者的角色,通过制定文化保护政策、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挖掘传播乡村故事,搭建文化传播平台,推动地方文化与市场对接;文化企业和媒体机构可以利用其专业能力和市场资源,将乡村故事转化为具有传播力和商业价值的文化产品;学术机构可以通过乡村故事的研究和理论总结,为讲好乡村故事提供学理支撑;作为乡村文化的创建者,乡村居民对当地文化认知最深刻,表达最真实,是乡土文化的创造者,他们的主体性在乡村故事传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乡村居民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其文化传播能力,可以让他们主动参与到乡村故事的讲述中来,从而形成“人人讲故事”的生动局面,促进乡村文化“内生式”的复兴机制。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对于高校而言,在挖掘、传播和构建乡村故事过程中,如何以当代视角追溯乡村发展的漫长轨迹,理解乡村故事在时间长河中的演变,分析洞察乡村故事与群体生活、社会结构的紧密关联,剖析民间习俗、传统礼仪背后隐藏的故事逻辑,是讲好乡村故事的前提与保障。故事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纽带,有效运用多媒介赋能与多元主体协作,是讲好乡村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助力文化复兴,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与力量。
相关文章:
《光明日报》(2025年01月22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