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爱智求知需扎根现实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爱智求知需扎根现实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2-10 04: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张亮(南京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哲学是爱智求知的学问,千百年来引无数有识之士“竞折腰”。但当下的哲学界有点“烦”:时常被问哲学何用却难以尽答,不得不亮出“无用之用”箴言,让问者悻悻然离去;新一轮全球文科危机刚刚来袭,就在哲学界忙于捍卫文科、捍卫哲学之际,DeepSeek来了,并酷评哲学界正遭遇信用危机。问题出在哪儿?是社会大众不爱智慧不想求知?肯定不是。问题在于我们践行哲学的方式走偏了:以学术之名脱离现实,使哲学从人民的“现世的智慧”蜕化为象牙塔里的“本真的行话”。

  今天应当如何爱智求知?马克思给我们的教诲是:爱智求知需扎根现实。

  首先,爱智求知要扎根自己的时代。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爱智求知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作为时代产儿的主体,站在自己的时代之中,倾听、把握、述说自己时代的声音。马克思为什么能够成就其伟大?归根结底在于他走进自己时代的深处,发现工业和资本是这个时代的本质性力量,蓬勃兴起的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等则是对这种时代精神的最直接表达,从而在继承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实现对时代精神的科学代言。“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马克思之后的哲学史反复证明,只有那些能够扎根自己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才能求得真知,科学地解释世界,进而“转识成智”,革命地改造世界。今天的哲学工作者们生于学院之中,舒适的学院犹如一间玻璃房子,使我们对时代只可眼观不能触摸更不用说扎根了。不走出这间玻璃房子,自以为在爱智求知的我们不过是在以另一种方式“凌驾”、“超出”时代,而在黑格尔看来,“妄想一种哲学可以超出它那个时代,这与妄想个人可以跳出他的时代,跳出罗陀斯岛,是同样愚蠢的”。

  其次,爱智求知要面向时代的真问题。马克思认为,哲学探索“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爱智求知必须从真问题开始:一则“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提出真问题和扎根时代是统一的;二则“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提出新问题尤其是新的真问题,需要更多的创造力,这也标志着爱智求知的真正进步;三则爱智求知的主体只有从真问题开始,才能让有涯的人生在追求无涯的智慧和真知时不至于徒劳无功,否则“殆已”!马克思的一个伟大成就是“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一伟大成就的取得源于马克思提出了一个新的、具有根本性的真问题,即支配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生产与再生产的秘密何在,从而使原先“只是在黑暗中摸索”的研究豁然开朗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达到今天的思想高度,就在于一代代马克思主义者不断提出并解决了属于自己时代的真问题。今天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哲学工作者能否不辜负这个时代,关键就在于我们是否能够面向这个时代发现并提出重大而紧迫的真问题。

  再次,爱智求知要走出哲学学科的故步自封。马克思虽是哲学“科班”出身,但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后,就致力于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走出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这条新路,以非哲学的方式发展了哲学。马克思为什么要超越哲学、走“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盟”道路?原因并不复杂:简单的问题用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则用与之相匹配的复杂方法解决;进入现代社会后,社会现象日益复杂,已不再能够依靠单一学科单打独斗来解决,必须走跨学科的协同创新道路。今天的社会比19世纪更巨型更复杂,但哲学工作者依旧习惯于躲在哲学学科的螺蛳壳里,固执地用古旧的哲学小锤去敲打全新的社会巨象:无论是区块链、元宇宙还是人工智能,通通适用异化批判理论,得出的批判结论和应对策略自然大同小异——如此爱智求知怎么可能让社会大众有感?!我们需要像马克思那样,勇敢地走出哲学的自我封闭状态,在哲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自由联盟中,以符合事物本性的方式去爱智求知。

  最后,爱智求知要有话好好说。爱智求知是“成人达己”与“成己为人”的统一,落到最后都要说给他人听,希望他人听得懂、听得进、能践行。《共产党宣言》为什么能取得“改变世界”的巨大成功?说到底,是因为马克思深深地知道,理论如果不能被群众掌握,就可能迅速被人遗忘。理论要想被群众掌握,就要找到符合群众需要、能够打动群众心灵的形式。如今,有的哲学工作者喜欢长篇阔论,论著冗长拖沓,让人不知所云;有的喜欢生造概念、频发新论,“语不惊人死不休”;有的照搬照套西式语法,文字佶屈聱牙,让人难以卒读。如果我们的话连同行专家读来都感到费劲,普通大众怎么可能入脑入心入行?我们需要来一场“走转改”,以便有话好好说,讲好中国的哲学故事。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0日 1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