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费春浩、陈仁仁(分别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哲学系副研究员、哲学系教授)
学者丁四新在出土简帛文献研究领域卓有成就,很早就以研究郭店楚简蜚声学界。近三十年来,丁四新利用出土文献,对《周易》《尚书》《老子》《论语》《孟子》等经典文献中的学术问题和核心思想进行辨析与研究,发前人所未发,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以往学术史上的不少“成说”。他的新著《出土文献与早期道家》,是他多年来研究出土道家文献的汇总之作。
《出土文献与早期道家》 丁四新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全书凡五章,分别对郭店楚简《老子》《太一生水》、上博楚简《恒先》《凡物流形》和马王堆帛书《道原》《经法》《十六经》《称》的关键概念、核心命题和哲学思想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据笔者之见,该书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文字训诂与义理阐释并重。文字的释读训诂与文本的义理阐释,是研究出土文献的基本方法。但由于现代学科划分较细,不同学科的研究各有偏重。多数情况下,新出土的文献,需先由古文字学专业学者进行文字释读和字词诠释,再由哲学专业学者进行思想解读。这样看似分工明确,但实际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若不能充分学习文字释读的研究成果,义理的阐释就会游谈无根;另一方面,若没有义理和思想的分析作支撑,文字释读理解会缺乏“理证”,从而对某些训诂难以得出确论。
图1
图2
丁四新是哲学专业出身,同时还在朴学、小学方面下过大功夫。正因如此,《出土文献与早期道家》一书非常注重文字释读与义理阐释相结合。例如,在对《恒先》的概念“亘”与“亘先”的研究中,该书首先指出《恒先》第12号简此前被读作“恒”的那两个字,当为“(见图1)”“(见图2)”,并读作“极”,又从字形、上下文义等角度,指出此前将1-9号简中六“亘”一并读作“极”也是错误的,此六“亘”仍当读作“恒”。在此基础上,该书对“恒”这一概念进行了解读,指出其与“道”“天道”“极”等概念内涵的异同。又如,《凡物流形》首章“奚顾而鸣(名)”中“名”原作“鸣”,该书指出此字当读作“名”,为“称名”“命名”之义,因为,从“流形成体”到“奚顾而名”,这是典型的形名学思维。此处以义理和思想阐释作训诂之“理证”,令人信服。
清代学者戴震在《与是仲明论学书》中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在戴震看来,对“道”的理解,要以对“字”“词”的理解为基础。丁著“字”“词”“道”相通而并重,出入乾嘉,返诸思想,实为难得。
其二,文献详尽,史料精熟。要理解出土文献的思想内涵、学术特色与学术价值,须将其放入整个学术史中予以考察,这就需要对传世典籍的内容、思想及发展脉络等有很好的把握与理解。《出土文献与早期道家》常能比照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引二者互相释证。如,该著在批判将“太一生水”解为“太一生于水”的观点时,指出“未闻‘水’为宇宙本根之说,相反,‘太一’作为宇宙生成之根的说法在古籍中却多见,这可参看《荀子·礼论》《大戴礼记·礼三本》《礼记·礼运》等文献。”正因精熟于传世典籍,该著常给人一种柳暗花明之感。
该著诸多篇章,并非源自一己研究提出观念,而是在全面精准把握学界相关研究状况下,针对具体问题而作。如第四章,先对《凡物流形》的研究状况进行全面梳理与说明后,才提出新的研究和探讨。在此意义上,该著是对学界相关研究的推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其三,不囿成说,提出了众多新见。因为作者有一种“依自不依他的批判精神”,该著在大量出土文献和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众多独到的新见。如,指出《太一生水》第一部分所论及的宇宙论带有浑天说的色彩,这与其第二部分所反映的盖天说不同,而且“水”在《太一生水》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可能是对先秦原始浑天说的反映”。再如,主张《太一生水》前八支简当题为“太一生水”,后六支简则应更名为“天地名字”或“天道贵弱”,前者为楚阴阳家著作,后者则属于道家著作。又如,指出“在《恒先》中,‘亘’和‘亘先’可以看作两个概念,而且‘亘’比‘亘先’更为基本”。在该著中,这样的新见还有很多。
唐代史家刘知几说良史有三长:才、学、识。冯友兰释云:“才者,文笔精妙;学者,史料精熟;识者,选材精当。”当代学者则进一步提出,“识”当为有独到的见解和秉笔直书的精神。该著所论,多精妙之言,在这三方面皆有所长。
除上述三方面之外,该著还有不少特色,如问题意识较强、论证严谨详备等,限于篇幅,不一一展开论述。当然,该著也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比如,对《凡物流形》的流派判断,有些游移不定、前后不一。此外,对楚简《老子》与通行本《老子》相比较而言的思想特色之揭示,也略嫌不够。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该著附录了《郭店楚竹书〈太一生水〉注释》和《上博楚竹书〈凡物流形〉注释》两文。此二文不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竹简《太一生水》《凡物流形》进行了诠解式“注释”和“今译”,还在首节和末节对竹简的整理、研究情况及主要思想,进行了扼要的说明。此二文不但为出土文献研究者提供了清晰简明、义理贯通的译文,还为道家思想研究者提供了准确、坚实的文本基础,充分体现了作者“字词道并重”的写作特色和“才学识兼长”的学术风格。此二文是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尚未于他处发表,尤为值得关注。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3日 11版)